【大紀元12月13日訊】近年來能源短缺,自行車得天獨厚的以其便宜、輕巧、無污染和無噪音等優勢,再度搏得人們青睞,加上其綠色環保和回歸自然的概念,騎自行車成為一種風雅時尚的運動。
過去三十多年來,臺灣一直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自行車供應國,近年轉型為全球高級自行車創新產品的供應中心;日本企業在員工間推行優惠方案獎勵騎自行車上下班,但停車場不夠的問題也浮上檯面;韓國政府正引進規劃完整的自行車城市,鼓勵民眾擴大自行車的使用量;在歐洲,騎自行車和開車享有同樣的權利,為了省能與休閒,歐盟各國政府競相推出完整的租車服務。
回復緩慢、環保、簡單,單車風潮也許將帶給世界一個清新面貌。
台灣》單車品牌的長青路
文 ◎ 郭微言
臺灣單車工業獨步全球,圖為二零零七年三月臺北世貿中心自行車展上參觀人潮。(AFP)
凡是愛騎自行車的人,沒有人不知道「Giant」這個牌子的。在能源短缺的時代一切都不景氣,但是逆勢而行的自行車卻大賣,甚至成為一種時尚精品。
近幾年來,由於能源短缺,油價飆升,自行車得天獨厚的以其便宜、輕巧、無污染和無噪音等優勢,再度搏得人們青睞,加上其綠色環保和回歸自然的概念,騎自行車更成為一種風雅時尚的運動。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全球的自行車銷售量在六年來一直維持成長的趨勢,目前全球的年需求量約在一至一點二億輛之間,主要消費市場以美加、日本、歐盟各國以及中國大陸為主,占全球市場的八成左右。
自行車與大眾運輸是目前公認最不造成環境負擔的兩大運輸方式,也是各國政府致力推廣的交通工具。目前,就使用自行車的分流量來說,在荷蘭占整個交通輸送量的42%;在日本約34%;在韓國只有3%。
執世界自行車工業牛耳的臺灣,結合公車、捷運、自行車的綠色運輸熱正逐漸風行。圖為臺北一自行專用車道。(AFP)
臺灣自行車產業全球發光
過去三十多年來,臺灣一直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自行車供應國,近年來更轉型成為全球高級自行車創新產品的供應中心。全球最大的兩個自行車工業捷安特和美利達都是臺灣企業,兩大業者對於倡導自行車活動都不遺餘力。兩者都不斷研發新型自行車,目前高價位自行車已經發展到以「碳纖維」作為車架,輕量化到平均重量在十到十三公斤。
二零零三年A-Team(臺灣自行車協進會)的成立,是臺灣自行車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是由巨大和美利達兩大龍頭共同領軍號召上下游零組件業者所成立的,整合自行車業界資源,一起學習豐田(TOYOTA)式的生產管理模式,導入品質及生產管理,全面提升技術與管理,發展高附加價值產品和共同研發國際高級車種。
A-Team的運作開花結果了,不僅使成員的交貨準時率提升,產品不良率降低,更使臺灣自行車邁向高附加價值產品的道路,推出平均單價,從六年前的一百美元,倍增至兩百多美元,出口平均單價更高達四百多美元,徹底擺脫了中國大陸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避免了臺灣自行車產業走向空洞化的危機。
自行車的發展朝「輕量化」發展,車身結構由過去的鋼鐵材料進步到鋁合金,現在更採用重量變得很輕的碳纖維。與此同時,也向輕、薄、短、小、美觀、舒適、多功能和多種造型變化推展,例如避震及變速系統愈做愈精緻;滿足自行車頭盔、手套、專用的功能性服裝、攜帶式降溫產品、安全器件等相關配套商品的需求。
歐洲是臺灣最大的自行車市場,主要消費國是英國、德國、荷蘭和瑞士。據統計,二零零七年臺灣對歐洲的自行車出口呈兩位數增長,收入增長高於22%。
在臺灣,各縣市都極盡巧思的在河濱、山區、風景區等地規劃了自行車道,方便民眾休閒運動,彰化縣八卦山長青自行車道還成為臺灣第一條自行車專用道。臺北市,統計已經有3.2%的自行車通勤族外,今年編列六千萬,預計今後三年內,將北市一百零七公里的河濱自行車道路面陸續拓寬為二點五公尺以上。
二零零八年十月七日臺北一母親載小孩在河濱自行車道悠閒騎乘。(AFP)
巨大之所以巨大的祕訣
臺灣自行車製造廠的龍頭巨大(Giant)公司,搭上這股節能減碳風潮,在這一波金融海嘯所引發的不景氣中一枝獨秀,業績大放異彩,公司樂得以大手筆發放年終獎金,最高可以領到二十三個月,羨煞了以往引領風騷的科技廠。
巨大公司在不景氣中逆勢成長,和去年相比,銷售量從四百萬部提升到五百萬部;營業額從三百三十億衝到四百一十億,成長幅度超過三成,光是前三季營收就逼近去年全年水準。巨大的股票市價從二零零一年十月的二十六元、一路飇到今年七月底的一百元,目前即使大盤腰斬,它的價位還是挺在七十八元;而另一個大廠美利達的股價也從二零零一年十一月底的五點八元,飈到今年七月底的七十八元!
三十八年來,歷經產業的嚴峻汰換變遷、競爭與不景氣的多次衝擊,歐美大廠頻頻傳出倒閉或發生財務危機,巨大集團卻憑藉全球產銷布局、跨國經營的優勢,展現相對較佳的營運成果。關鍵在於創辦人劉金標把永續經營視為巨大最重要的課題,他認為,自行車是萬年工業,有特色就不會被淘汰掉,因此,巨大的目標,不是追求第一(No. 1),而是希望成為唯一(only one)。
回溯巨大的發展過程,歷經三個階段:一九七零年代是草創期,一九七二年創辦人劉金標和創業伙伴羅祥安把創業目標鎖定為製造腳踏車,巨大以代工起家。一九八零年代是建立品牌,一九八一年則以100%股權創設了捷安特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在臺灣推廣自有品牌;一九八七年,巨大成立「捷安特美國公司」。一九九零年代,走出以製造為核心的迷思,採行兩岸分工策略,把大陸納進國際化的一環,強化臺商的競爭力主要在於設計、國際化、行銷等軟體領域。
劉金標本人以身作則倡導自行車活動,去年,他以七十三歲的高齡,在十二天內完成九百六十八公里的環臺路程,也算完成自己的環島夢想。
=============================================================================
自行車五百年興衰路
文 ◎ 蔡大雅
自行車的演進。(維基百科)
五百年前達芬奇畫出了第一張自行車手稿,三百年前被康熙具體實現。時至今日,騎自行車已經從落後、貧窮、費勁等刻板印象大變身,成為「有錢人」的新玩意兒……
西元一四九零年,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巨匠達芬奇的手稿裏,出現了一幅類似自行車的結構圖,這可能是人類想出自行車這種交通工具的最早紀錄。但由於歷史還沒發展到那裏,所以自行車即使被想出來了,也創造不出來。
兩百年後自行車的實現
這個超越時代的發明,曾在清康熙年間(西元一六六二至一七二二年)被具體實現,根據《清朝野史大觀》卷十一記載:「黃履莊所製雙輪小車一輛,長三尺餘,可坐一人,不須推挽,能自行。行時,以手挽軸旁曲拐,則複行如初,隨住隨挽日足行八十里。」這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自行車,可惜原物似乎早已毀損,只留下隻字片語的文字敘述,供後人想像而已。
具有現代單車形式的雙輪腳踏車,一直要等到西元一八七四年,才在歐洲出現。自此以後,自行車逐漸取代牛馬等傳統使用獸力的運具,成為人類代步的交通工具。自行車迅速風靡全球,經常登上報章雜誌的版面,是眾人注目的焦點。
中國的末代皇帝溥儀在結婚時,就曾經獲得一臺自行車作為結婚禮物。據說溥儀對此愛不釋手,幾天就學會騎乘,為了要在紫禁城裏騎單車,還下令拆除所有高起的門檻。
隨著人類發展的加速,摩托車、汽車相繼問世,以柴油、汽油為動力的機動車的發明和普及,宣告了自行車時代的結束。快速的機動車取代相對來說已顯得遲緩的自行車,成為馬路上的主角、時代的新寵,而自行車則或多或少的與貧困、落後的形象畫上等號,在先進國家中漸漸失去蹤影。
早期用腳「划」的自行車。(維基百科)
環境問題促使自行車再起
二十世紀可說是機動車的天下,它們占據大街小巷,動輒呼嘯而過,留下廢氣和噪音,以及過度消耗能源的危機給當代和未來的人類。人類在使用機動車的百年後,環境污染與能源耗竭,成為二十一世紀的現代所必須面臨的兩大困境。
人們除了反思上個世紀的發展方向是否正確以外,也開始尋找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生存方式。綠色環保、永續發展、節能減碳逐漸成為普世的共識,在這股浪潮下,自行車作為無污染、無耗能的交通工具,再度獲得人類的重視與青睞,宛如浴火鳳凰般的重獲新生。
重新回到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自行車,不再只具有作為交通工具的傳統作用而已,它更提供了多樣化的功能,例如運動健身、休閒旅遊、環保節能等。騎乘自行車的人口直線增加,其中使用單車作為健身與休閒的比例更是快速成長,反映在單車市場上,則是新車銷售量的持續成長,以及高價位車種在市場占有率上的逐年提高。
在開發中國家,因自行車的價格相對低廉,一向就是多數人主要的交通工具,其中中國大陸的自行車產量、出口量以及消費量,更是穩居世界第一的寶座。
環保兼休閒 蔚為風尚
而已開發國家由於油價高漲、環保意識及休閒健身的觀念普及,騎乘自行車的風氣極為盛行,大約平均每一至三人便擁有一臺單車。這些地區的人不分男女老幼,普遍以單車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代步工具;在荷蘭,甚至從荷蘭女王一直到平民百姓,單車成為全民最常使用的運具。
此外,以休閒健身為目的而選用的自行車,也逐漸傾向高價位、從數千到數萬歐元不等,結合高科技和精密技術所製造的非量產車種。近年來除了自行車的種類為了因應不同的使用用途,而不斷的專業化以外,更出現了攜帶方便的摺疊車與輕便省力的電動車,都是促成單車市場蓬勃發展的原因之一。◇
=============================================================================
日本》企業也吹單車風
文、攝影 ◎ 浦慧恩
日本地下單車停車庫的收費由電腦控制,持月票出入十分方便。
一向重視節能減碳的日本企業搭上自行車風潮,在員工間推出優惠措施鼓勵騎自行車上下班。但在自行車風行之際,停車場不夠的問題逐漸浮上檯面。
人們多知道日本創出豐田、本田、日產等多種名車,但實際上日本自行車的擁有率也是不容忽視的。日本家庭幾乎都擁有一部以上的自行車,還區分年齡階段。隨著近年油價的上漲,日本自行車的出售量也隨之上升。
企業獎勵員工騎乘自行車
近年日本企業還出現為獎勵員工騎乘自行車上班而給予自行車補貼,跡象顯示,越來越多企業推出類似的獎勵,補貼金額也有增加的趨勢。
名古屋一家給予員工補貼的公司規定,以自行車代替以往用私家車上班的員工,每一公里將給予十日元的「環保上班」補貼金額,此新項目已經執行三個多月,不但是一項有意義的環保活動,也間接對防止員工中年發胖起到一定的效果。其中捨棄汽車通勤改為以自行車代步的員工超過三成。該公司七十多名員工,公司與家的平均距離約五公里,騎自行車單程費時約二十分鐘,每日來回十公里,對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幫助。
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上,經常會看到年輕媽媽騎著自行車,前後各載一個孩子,三人一起穿梭在熱鬧的商店街、幼稚園。但近年發生多起母子三人同車的交通事故,引起社會關注,今年三月日本警方曾考量是否執行禁止一車三人的方案,結果立即遭致反對的聲浪,多數的理由是將孩子放在家裏更危險,所以只要外出,不論買菜、接送其中一個孩子,另一個孩子也一定帶上。最後方案不得不擱置。
自行車深入日常生活的程度,可見一斑。
東京日暮里站附近,一個可停放一千二百七十輛單車的單車停車場,一上班族下班後來取車。此停車庫配合電車,營運時間為早上四點到凌晨一點鐘。
自行車停車問題亟待解決
日本雖然有很多形形色色的自行車停車場,但始終追不上自行車族的數量,停車成為一大難題,車站附近的大街小巷隨時可以看到停放著大量自行車的景象。雖然「禁止駐輪」的標誌大大的字樣明顯告示著禁止停車,但通常不具效果。
除了標誌警告之外,各區政府還針對自行車停放問題明定罰責,將擺放在非指定地區的自行車統統沒收,張貼通告告知車主於限期內支付兩千五百日元(約二十四美元)取車。
在一次前往領取被沒收的自行車時,我從沒收車處的負責人得知,每天大約可沒收幾千臺自行車不等,車主若在限期內不取回自行車,該車將會作為捐贈品運往海外貧窮地區。
在東京葛西區有一個能容納九千四百輛自行車的地下停車庫,其中有一個最新發明引人注意,車主最快可以在二十三秒鐘利用電腦記憶取回自行車。這一新發明吸引了許多媒體爭相報導,以致影響該車庫的正常工作,目前該區政府人員已謝絕所有媒體採訪報導了。◇
=============================================================================
歐洲》騎車是享受更是尊嚴
文 ◎ 文婧
二零零八年十月二十日一德國人在柏林公園騎乘單車。(Getty Images)
在歐洲,騎自行車和開車享有同樣的權利,也因為騎車是「人包鐵」,所以往往可以享有更多的優惠與禮遇。為了省能源與休閒的因素,歐盟各國政府貼心地提供完整的租車服務,讓騎士更輕鬆自在的享受騎車樂趣。
有人說歐洲才是真正的自行車王國,當然這裏指的不是數量,在年年為人口降低而絞盡腦汁的歐洲街頭,無論如何也看不到大陸街頭成千上萬的自行車像河水般流淌而過的景象,這裏的「自行車王國」指的是自行車受到的待遇。
備受禮遇的自行車
如果騎自行車的人口十分眾多,那麼馬路上有自行車專行道是十分自然的,但是在歐洲一些國家,街頭很少看到自行車,但是人行道上卻經常有用不同顏色、材料鋪成的自行車道,或者在馬路邊上畫出一條自行車道來,如在德國一般有兩米多寬。雖然只是偶爾有自行車駛過,但是德國的行人們大多都遵守紀律,自覺地讓出自行車道。
不止馬路上有自行車道,而且火車上也有專門給自行車使用的車廂,還可以把車推到地鐵上。當然要另外支付自行車的車票,因為它占的地方和人比起來實在不小。
交通規則中,自行車不但擁有和汽車一樣的權利,更因為它比起汽車的銅身鐵甲來說弱小得多,而且駕駛自行車的人最多只有一個頭盔防護,所以汽車見了自行車都「氣短」,從自行車旁駛過的時候,都得放慢速度,可能的話還要畫個弧形,躲開自行車。
單車騎士歐中地位大不同
剛到德國的時候,我騎車時還帶著在中國常年養成的對汽車的恐懼。中國的汽車倚仗自己塊頭大橫衝直撞,自行車和行人都怕它。所以剛到德國,每次到十字路口時,我都早早地停下來,遠遠地等著汽車過去。不久我發現,有時候汽車毫不猶豫地過去了,但有時候它就停下來,揮手讓我過去。
等到我自己學駕駛理論課的時候,我才明白,原來在歐洲,自行車的「地位」可挺高的,在交通規則中,居然和汽車享受一樣的權利!比如在十字路口,德國交通規則規定,在十字路口處,右手邊來的車有先行權,不管是汽車還是自行車。因為懂得交通規則,在十字路口時我也就理所當然地行使我的先行權,不管多大的車都得等著我這輛和它們比起來小巧玲瓏的自行車先過去。當然如果我沒有先行權,就得乖乖地等著它們先過。
雖然德國的自行車不多,但是很多小學在四年級時都設有自行車課。如果家長怕孩子上路不認識交通標誌而出危險,比如什麼時候要停下,什麼時候自己有先行權等,那麼家長還可以在週末帶孩子去一個專門給孩子練習騎自行車的地方,那裏是模擬街區,路邊有各種各樣的交通標誌,如果孩子沒有遵守交通規則,站在旁邊的指導老師就會指出來。
悠哉享受租車便利
德國人擁有的自行車並不多,上班族一般都是自己開車或者乘坐公車,但是德國的租車業務很方便,分私人車行和政府提供的租車服務兩種。這兩種方式都可以甲地取車,乙地還車。
私人車行提供的車型很多,幾乎什麼樣的自行車都可以租到,普通自行車、山地車、賽車、兩人自行車,甚至還有七人自行車,七個人向心圍坐成一圈,方向盤在中間高高突起,由面朝向前方的人執掌,真是當之無愧的「一起騎車出去旅行」。這樣的車子出現在大街上,本身也成了一景。
不只觀光客要租自行車,當地人也有租車的需求。例如想替婚禮增添一些特殊的情趣,建議不如捨棄一般人常用的汽車,改租一輛後面帶有兩個座位的三輪自行車,座位上還有個頂篷,一方面可以遮風擋雨,一方面還可以增添一些情調。當然車行會事先把車裝扮得喜氣洋洋,車夫也穿著精緻,與婚禮的氣氛相配。
如果既想享受騎自行車觀光的悠閒,又不想費力的觀光客還可以租一輛座位在前面的三輪自行車,車夫在後面蹬車,坐在前面的觀光客視野寬廣,又不用自己出力流汗,可謂悠哉。
配套完整的租車服務
有些租車公司為租車人考慮得很周到,租了車不知道應該去哪裏玩的人,還可以在他們那裏得到完整的旅遊路線。甚至還可以租一個導遊,語言自己選擇,有英語、德語、法語等大語種,也有西班牙語、荷蘭語和瑞典語等小語種。說亞洲語言的導遊還沒有見過,但不一定沒有,可能要看運氣了。
租自行車比汽車便宜很多,最便宜的車型一天只要十五歐元,租車行另外提供出租孩子座位,頭盔、車鎖、放在自行車上的包等。此外,還可以網上租車、付款,提供10%的折扣。
為了保護環境並緩解交通擁堵,歐洲很多城市的政策鼓勵市民騎自行車出行,最有效的就是廣泛設置租車點,還不斷改進技術,方便大眾租車。
在經常罷工的巴黎,租用自行車是及時便利的交通工具。圖為二零零七年七月十五日巴黎市政府發起自助自行車服務「單車自由騎」之後數日的租車隊伍。(AFP)
輕鬆簡單的租車方法
收費的方法已經從現金發展到了電子卡,在英國倫敦有一個租車的網絡,如果想租車,只需給租車中心發一條短信,就會在手機上收到開鎖密碼。騎車到達目的地之後,只要在附近的租車處把車停放好,再發一個短信,就可以得到一個上鎖密碼。租車系統自動計時,從銀行卡上劃取費用。半小時內歸還車輛免費。在德國和奧地利的一些城市,租車者也是用發至手機上的密碼為自行車解鎖。在西班牙的巴賽隆納也是在三十分鐘內租自行車免費,租車者可以事先購買一張幾十歐元的年卡,便可在任何一個租車點取車。
在倫敦租車實行投幣制,只要向停車處的存車機器裏投放一英鎊的硬幣,就可以租車了。如果在半個小時之內還車,一英鎊將會退還。
巴黎自行車的租用方法對於旅遊者來說比較複雜,無論租期長短,每個租車人都要填寫申請表,並提供銀行卡號以支付金額。對於居民來說,辦理一年期的出租卡比較合算,因為一周的租金為五歐元,一天的租金只有不到一歐元。
歐洲人騎自行車的風氣越濃,臺灣自行車製造商們就越高興。目前歐洲是臺灣最大的自行車市場,主要消費國是英國、德國、荷蘭和瑞士。據統計,二零零七年台灣對歐洲的自行車出口呈兩位數增長,收入增長高於22%,收入總額則超過九十年代後期臺灣經濟繁榮時期。
因為油價上漲,歐洲人綠色環保意識越來越強烈,預計自行車在歐洲的市場將會越來越大,成為歐洲一道新的風景。◇
=============================================================================
韓國》政府吹起「兩輪」風
文、攝影 ◎ 李美京
首爾一單車騎士在漢江河畔騎行。(Getty Images)
在韓國,自行車不僅成為民眾對抗高油價的利器,韓國政府最近更是動作頻頻,除了引進規劃完整的自行車城市之外,也正大力鼓勵民眾擴大自行車的使用量。韓國成為「兩輪王國」的夢想,指日可待。
二零零四年在韓國風靡的電視劇《浪漫滿屋》曾經創下很高的收視率,劇中男女主人公為著名國際影視雙棲明星Rain和宋慧喬,在炎熱的夏天騎著黃色自行車迎著襲襲涼風,盡情享受青春愛情自然的畫面,在影迷的心中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四年之後很多年輕韓國人正親身實踐浪漫滿屋式熱戀,甚至有不少韓國普通百姓也正在試圖改變他們的出行方式——以自行車代替小汽車。
大力倡導的時尚運動
目前,在世界經濟下滑、大氣污染嚴重、日常生活用品價格暴漲、能源價格不菲的情況之下,韓國自行車已成為了許多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備品。韓國各級政府也順勢大力宣傳鼓勵騎自行車運動。不久前,現任韓國總統李明博和現任首爾市長吳世勳騎自行車上班的鏡頭在韓國主流媒體播出後,韓國各級地方政府大力開展市民騎自行車活動,鼓勵擴大自行車使用率。近日,首爾市也宣布將設置自行車專用車道,提倡國民使用自行車。
對健康和環保重視的韓國人來說,騎自行車如今也成為一種時尚,既能鍛鍊身體,又能節約燃油費。各大網上購物商店和代銷點的自行車銷售量比去年同一時期增長 20%~50%。今年上半年各類購物廣場推選的十大最暢銷商品中自行車赫然榜上有名。業界人士透露目前如此高的自行車銷售量實屬罕見。
於此同時,自行車配套商品的需求也在劇增,一家大型網上購物商店的負責人介紹說:自行車頭盔、手套、安全器件等自行車相關安全用品以及包括所謂自行車上班族專用的功能性服裝,攜帶式降溫等產品的銷量比去年增加了90%以上。
自行車城市——昌源市
在韓國最初導入自行車城市概念的是位於韓國南部的昌源市。這是一座在韓國屬於中等規模的城市,他們導入了一系列為市民提供自行車服務的管理系統。這個系統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無人運作,所有該市市民只要通過會員認證程式,可隨時隨地得到該系統提供的免費自行車供給服務。該市政府已為自行車加入了自行車傷害保險,受用此項服務的市民無需另行參保,可自動享受該項保險的受益人資格。
昌源市自行車聯合會主席尹東鎮。
為了能使人們呼吸新鮮的空氣、潔淨生活環境,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九日,昌源市自行車聯合會發起並組織市民們舉行了一場騎自行車遊覽活動。活動主辦單位自行車聯合會尹會長在致辭中表示:「這次活動主要是以增加昌源市自行車的使用量,並以此來增進市民健康、潔淨生活環境、節儉經濟費為目的而進行的。」一位成員說:「騎自行車在各個方面都有很多好處,它能讓長期開車的人找回失去的健康。呼吸新鮮的空氣對身體健康最有好處,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這一行列。」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九日,昌源市民舉行騎自行車遊覽活動。
為了提高自行車使用率,有效擴大自行車的有效使用區域,各級地方政府也在積極開展諸多工作,打出「慢節拍城市」(Slow City)、「清潔城市」(Clean City)等綠色居住理念,把本地區打造成清潔乾淨,使騎自行車不僅可以有便利性,也可讓生活環境變得舒適又環保的城市部落。
政府努力打造兩輪環境
另外,位於韓國北部山區的江原道政府對騎自行車上下班的公務員,提供較多的政府機關和教育單位獎勵,對每月超過十五日以上騎自行車出勤的工作人員頒發特別獎金。在韓國中部享有科技之都美譽的大田廣域市,其市政府則和商家協商達成共識,導入針對騎自行車來消費的顧客給予商品價格優惠或減免服務費的制度。甚至有些地方政府硬性規定洽公在5公里範圍內的公務員,必須使用自行車。
目前,在韓國自行車的使用只能分流整個交通輸送量的3%,這比例只有日本的八分之一、荷蘭的十四分之一水準。首爾市更低,只達到1.2%左右。為提高這個比例,近日首爾市政府出臺了「自行車車道綜合治理計畫」,計畫採取對原有道路進行瘦身,騰出一個車道來修建自行車專用車道,及擴建自行車專用路面、在地鐵站建設自行車停放、保管、租賃和維修等「一條龍服務」等措施。預計,到了二零一二年自行車專用道路總長將超過兩百零七公里。
根據這一計畫,到二零一二年自行車將分擔整個首爾市交通輸送量的4.4%,到二零二零年這一比例將提升到10%的水準。屆時預估騎自行車通勤的「上班族」,將從目前的四十萬猛增至一百五十萬人,二零二零年將超過三百萬人。
為此,首爾市長吳世勳表示,二十一世紀的城市如果處理不好能源和環境問題,城市的發展將受到嚴重阻礙,首爾市將通過這項計畫使自行車成為廣大首爾市民青睞的有效交通工具,這樣也有助於首爾市實現環境、綠色城市的目標。還能因此減少社會費用,預計此項計畫將帶來每年五千七百四十五億韓元(約合人民幣三十六億)的利益。
屆時,首爾市即將成為「兩輪王國」世界。◇
=============================================================================
體驗分享》騎車環島,讓心更接近
文、攝影 ◎ 張羽良
單車環臺的作者攝於蘇花公路新澳隧道。
或許那一聲聲加油就是今生彼此唯一的對話,但這良善而溫暖的對話卻不因性別、族群、熟不熟識而有所影響……
不知何時開始?臺灣的環島公路上就出現了一個個、一群群騎著鐵馬的臉孔。他們不畏烈日的炙烤、體力的負荷、道路的險阻,認真地踩著雙輪向目的地前進,自信與堅毅的表情成了他們共同的特徵。
若說臺灣的國產電影《海角七號》掀起了一種風潮,那臺灣的單車環島熱也相對地譜出了另一種風潮,巧的是這兩種風潮都異曲同工地,為促進福爾摩沙族群之間的和諧而努力。
沒看過《海角七號》應該寫不出影評,同樣地,沒經歷過單車環島也一定體會不出那種感動,幸好個人才剛以七天的時間完成了鐵馬千里環島行,也完成了臺灣三大鐵人運動的挑戰,可以在這裏說一說心得。
噢!你問我是哪三大鐵人運動?除了單車環臺外,一個就是登臺灣第一高峰玉山,這件事已在二十四歲時完成,另一個就是泳渡三公里寬的日月潭,三十六歲那年也嘗試過了。
記得出發前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說真的倒不是為了要完成什麼而做,只是突然有一種想要雲遊的心情,而這樣的雲遊只是比古人多了雙輪而已。這一路上會遇到什麼樣的狀況都是未知數,它偏離了每個人原本穩定的生活型態,但也正因為它充滿了不確定性,所以更符合了雲遊的味道。其實,真實的人生不也充滿了這種不確定性,人生不也正像是一場雲遊、一場旅行。
加油!是單車族共同的語言
從北宜公路、蘇花公路到南迴公路的環臺三大挑戰路線,我體會到體能與意志力對騎者的要求與考驗。那一個又一個似乎永無止境的上坡道,在每一個轉彎處向前延伸,汗水在全身每一個毛細孔張開處奔流。儘管如此,但相信所有騎者都有這般的信念,畢竟苦是自己找的,所以早已懷藏不怕吃苦的覺醒。
正如肚子餓了才能充份感受那品嚐食物的樂趣,沒有踩著雙輪換來的汗水也難以體會迎著陣陣徐風的暢快。在日升之處、人車絕少、風光明媚的花東海岸邊前行,那雙輪滾動間的優美律動與拍打在太平洋岸邊的浪花激起著千古共鳴,剎那間會讓人明白什麼叫忘情於天地之間。
空無人車的花東海岸公路旁另闢專為單車騎士設置的專用道。
然而,最觸動人心的還不是這些艱辛的體力考驗或是沿途的美麗風景,這場雲遊的最大收穫竟是來自那一聲聲發自肺腑的加油聲。每當與同樣環島的騎者交會而過或超越向前,我們都會比著手勢,大聲的向對方喊著加油!共同的經驗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每個人釋放出的熱情都像是遇見久別重逢的好友。
不騎單車的朋友也經常向你說加油,他們之中有大卡車司機、小貨車司機、機車騎士、行人等。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騎著機車的郵差先生在超越我時,停下機車回頭豎起大拇指,他那迅速而突然的動作雖然讓人嚇了一跳,但那一臉認真誠懇的神情卻更讓人充滿溫暖;還在臺東的太平洋岸邊,遇到陪著原住民小學生放學回家的老師,她微笑地帶著小朋友一起大聲向你喊加油!
或許那一聲聲加油就是今生彼此唯一的對話,但這良善而溫暖的對話卻不因性別、族群、熟不熟識而有所影響,更沒有藍綠政治傾向的分別,彼此就像交錯而過的流星,只在剎那間將溫暖與亮光留給對方。對於這樣的感受,路上認識的一位剛退伍的年輕騎者有感而發地說:「怎麼可以不向別人說加油呢?不但要說,而且還要大聲地說,因為當你說加油時,第一個聽見加油聲的就是你自己啊!」
單車熱,人心更熱
雖是獨自一人單車環島,這一路上所遇見的騎者卻很容易變成好朋友,所以享受孤獨之餘也有著許多不期而遇的熱鬧。有趣的是,有一些商家還貼心的為環臺單車騎士提供免費服務。在北宜公路第一段高峰終點前不遠,就遇見一家以單車為標記的小咖啡店提供免費的檸檬冰水與香蕉;在蘇花公路上有一家便利超商則提供無限暢飲的思樂冰。
騎單車住宿或許也比較容易獲得優惠價。週末有一晚住宿在一家中高價位的飯店,卻只花了實際對外售價再打對折的錢。當接待小姐報價後,我搖搖頭說一個人住太貴了便準備牽著車離開,她問那你能出多少?我說騎單車環島要很多天,所以有一定的預算。此時,她竟然道歉說不應該這樣問,並立刻將房價減半。
在所遇到的車友中,比較特別的是有一位已經是第三次騎單車環島了。他騎著一輛破舊生鏽、沒有變速功能的腳踏車上路,車前車後還各插著一枝彩色的小風車。
他說他第一次環島時騎一萬多元買的登山車;第二次環島騎四萬多元買的小摺;這次想考驗自己的耐力便借了同事上下班騎了十多年的單車,今後還打算每年騎單車環島一次。
一個又一個單車勇士說明了臺灣的新生命仍有著面對挑戰的精神與勇氣;一聲聲的加油聲見證了臺灣人的情感仍是如此濃郁而自然。在這塊土地上,不管你是講哪一種母語,臺灣永遠都是我們共同的母親。加油吧!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就能夠一起找回溫暖找回愛,因為那既是母親對子女最大的期盼,也是子女對母親最大的回報。
若你還猶豫著自己該不該去嘗試單車環島?請你不要問我這個過來人,我一定會對你高聲地歌著:「出發吧!出發吧!忘了這一切煩憂,迎向那日升之處。」◇
──本文轉自第98期<<新紀元週刊>>封面故事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