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間賽跑的旅遊攝影家黃丁盛
【大紀元12月1日訊】有「世界旅人」之稱的攝影家黃丁盛,不但拍過五百場以上的台灣民俗節慶及原住民祭典,甚至千里迢迢跑到衣索比亞拍大唇族、巴布亞新幾內亞拍泥人族、泰緬邊界拍長頸族,他在跟時間競賽,希望抓住因時間脈動而可能極速改變的珍貴鏡頭。
今年八月下旬的一天,凌晨3點,大多數人都還在睡夢中,攝影達人黃丁盛便拎起外出拍照隨身攜帶的遮陽帽及攝影器材跳上車子,展開一天忙碌的攝影旅程。當車子在台北和花蓮之間的公路行駛了3個小時後,6點左右,東方漸白,曉陽慢慢露出晨光,黃丁盛抵達了目的地花蓮吉安鄉東昌村–阿美族的里漏部落,原來這兒正逢每七年一次的阿美族重要祭典「成年祭」。
里漏部落的成年祭
里漏部落的成年祭是台灣原住民中保存完整且古老的成年禮儀式。繼上週日的Marronrong長跑儀式後,這天緊接著上場的是「船祭」。在獨木舟下水典禮之前,參加下水禮的青年先在長棚內集合,他們經過事先配對的女友也在家長的帶領下,一個個手提豐盛的午餐盛裝赴會。男士們看見女友出現,展現紳士風度趨前迎接,然後手牽手接受長老的祝福…。
阿美族里漏部落少男少女的「第一次接觸」
少男少女的「第一次接觸」,生澀靦腆的表情,在黃丁盛的觀景窗裏都是很棒的容顏,他感到興奮莫名,手指不斷地按下快門,直到午餐時間也不午休,繼續拍他們不同生活的樣貌。一天下來,花蓮豔陽高照的好天氣讓他熱斃了,衣服濕了又乾、乾了又濕,不過,他仍然不覺得苦,不覺得累,反而樂此不疲。
有著黝黑的皮膚,身材壯碩,外出拍照時,總是一件T恤和多口袋攝影背心,配上牛仔褲,頭上戴著遮陽帽,就是這位攝影達人黃丁盛的招牌裝扮。樸實的黃丁盛,用寫實的攝影,為台灣留下真實的紀錄。
渴望記載人類歷史
黃丁盛成為一個專業的旅遊攝影工作者始於1993年夏天,那一年,由於長期在公私立機構、公司和大專院校攝影社團擔任攝影老師,帶領學生拍遍台灣各大小景點之後,突發奇想帶學生出國攝影,第一趟他和學生們選擇了美麗的峇里島,這趟旅行讓每個人驚艷於異國色彩的美麗,也痛快拍下許多回味無窮的照片。從此,不管是世界七大歷史遺跡或是各地節慶活動,都成為他快門捕捉的對象。
旅行改變空間也在改變時間。從台灣飛到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時間好像往前推到20幾年前的台灣,然後從馬尼拉飛到巴布亞新幾內亞首都莫里斯比港,時間好像又往前跨了20年,變成40年前的台灣,之後,再飛到巴國哈根山區的原始部落,可能又變成100年前的台灣,甚至倒退到蠻荒的石器時代。旅行就像在穿梭時空隧道,文化拉的越遠,他越感興趣,因此,黃丁盛對世界各地異文化迷人的風情和神秘色彩深深著迷。
攝影題材必須廣度與深度兼具。因為人類活動會隨著時間改變,所以往往一個題材要持續拍攝記錄好幾回。今年是第三次造訪阿美族成年祭,距離第一次初訪已過了14年,黃丁盛表示:「不只是等待他們成長,我也一樣,活到老學到老,每一次去我也感覺在接受成年禮。時間改變的不僅是祭典儀式,也改變了我的想法和觀念。」沈浸攝影天地30年,已經遊歷過世界5大洲、70餘國,許多國家去了又去,西藏、西班牙4次、希臘、巴布亞新幾內亞5次、土耳其、緬甸6次、印度、克什米爾、拉達克8次、尼泊爾11次,你我這輩子都不一定會去一次的地方,他去過的次數令人傻眼;東港王船祭3年1次,他拍過7次,拍攝台灣各地不同的媽祖祭典超過60個。
衣索比亞,歐摩谷地「巴羅族部落」
泰緬邊界長頸族
黃丁盛嘗試用鏡頭盡其所能記載歷史,他謙稱自己沒有這麼大的使命感,「必須樂在工作,再辛苦也會覺得快樂。」完全是出自一種渴望和興趣。
與攝影的姻緣路
黃丁盛1982年大同工學院工業設計系畢業,原本應該屬於白領的「科技新貴」,最後卻選擇跑田野當個自由攝影工作者。之所以轉向專攻攝影的初衷,黃丁盛說:「學校開的科目大部分他都沒興趣,只有選修的攝影最簡單,按了就好。」他在大學時期就選了6個攝影學分,奠定很好基礎。
黃丁盛大學時代,還沒有電腦設計,必須以手繪的方式畫設計圖,但他的成績都是低空飛過60分。儘管如此,不服輸的個性卻從未放棄,最後一次素描作業,他犧牲假日郊遊的機會,一起住宿舍的同學都跟女孩子出去玩,只留下他一個人在宿舍裡畫畫,一整天共畫了8張,他挑了一張最好的交作業,而同學們從外面回來後,都只畫了半個小時就去睡覺。
隔了一個禮拜,素描作業發下來,一看76分,「哇!」,從來沒有過,黃丁盛覺得有志者事竟成,這下終於可以一吐怨氣,然而,他的素描教授在課堂上說「各位同學學習一年進步真的非常多,這次作業全班最低分還有76分。」乍聽之下,頓時讓他從雲端跌落谷底。
「上天關起一道門就會開啟另一扇窗」,老天爺果真給他開了扇攝影之窗,讓他找到了興趣,也展現了驚人的實力。上攝影課時,大家都出去拍照,同一個題目拍回來,許多同學對自己拍的並不滿意,唯獨看上他的照片,黃丁盛挑了一張之後,其他的借給同學,結果老師把優良作品公佈出來後發現全是他的作品。黃丁盛學生時代即嶄露頭角,第一次參加公開的攝影比賽,就以商業攝影作業得到全省美展的「大會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學好攝影,一定要先有一套完善而好用的攝影裝備。他的第一台相機CANON A1是在大一選修攝影課時買的,附標準鏡頭,加上閃光燈、三腳架、背包,總共花了15,000元,這錢是伸手向父母親要來的,黃丁盛當時覺得相當昂貴,就在對家人心存感激之餘,也決定好好使用這台相機,因而開始了他攝影的不歸路。
攝影之路非一蹴可成
黃丁盛攝於衣索比亞
身為一名攝影工作者,黃丁盛覺得攝影絕對不是只有在技術、技巧上專業而已,應該一方面關懷自己周遭的一切,另一方面放大眼界看世界。如果把台灣的廟會祭典拍的很深入,便可以放大眼界來看世界的節慶,把練就的技巧、經驗擴大運用;再從世界的角度來看台灣的節慶,找出本身的特色在這裡。他不敢說自己拍的最好,但從深入度和廣度來看,卻可以看得出他的努力和所花的心血。
黃丁盛認為,攝影是一步一腳印的工作,沒有天才攝影師會突然迸出來,必須身歷其境不斷累積創作量。只要不趕稿的時候,這位達人天天都在外面趴趴走,「這個月花蓮、台東已經跑了四次了,昨天去關西太和宮拍大豬公普渡,下午去新竹內彎拍小火車,還有火車站。」他喜歡開著車遊山玩水拍照,然後停車吃當地特產小吃,吃以前先拍下來,「必須先讓相機先吃」。攝影已經佔滿了他生活的全部。
拍人生百態是他的最愛!透過他的觀景窗按下快門的臉超過10萬或20萬張,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特色,黃丁盛拍好照片的秘訣是:讓被攝者感情自然流露,有的人第一次看到相機會陌生,有的人會排斥,反應不同,是一種互動式創作藝術,是攝影所獨有的特性,困難但很好玩,對他而言,拍人物是觀照人間的另一扇窗。
因為攝影要用到大量的知識,黃丁盛不攝影的時間都用來看書,在大學以前,他覺得為了聯考而看書好難過,但現在拍照唯一感到很難過的是變成看書時間不夠,他隨手拿起桌上的一本「台灣脈動」說,這是很好的書,什麼時間看?上廁所的時間看。
黃丁盛什麼書都看,曾經接受過「私庫全書」節目採訪,這個電視節目專門訪問一些有很多藏書、喜歡讀書的人。在他工作室裡,排放著各種書籍,黃丁盛說這些書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大部分都在家裡,順著他手指的方向,靠牆處中間一整櫃全部是攝影書,左邊是旅遊書,右邊則是民俗節慶與原住民書籍。
旅遊意外收穫
因為足跡踏遍全世界,一走進黃丁盛的工作室,映入眼簾的,不是其美輪美奐的攝影創作,而是擺滿整櫃和掛滿整牆的各地手工藝品,琳瑯滿目;不必懷疑,這些都是他遊走世界各國的戰利品。
工作室內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只是他三分之一的收藏量,這些東西是除了攝影帶回的圖片外,也是他實體的收藏。他露出陶醉的表情說:「以往拍照回來,坐在這兒看幻燈片,挑累了就開始聽音樂、看收藏品,我又把全世界繞了一圈回來。」
各地手工藝品
從一位旅遊攝影家搖身再變成收藏家,黃丁盛說,緣起於1992年在英國拍照時留下的深刻印象。那次受雜誌社委託拍攝英國南部深度報導,20天裏大都住民宿,看到當地居民屋子裏擺放很多手工藝品,有些擺到窗口與路人分享,吸引他好奇詢問,外國朋友都很樂意與他分享,他們講的好快樂,好像這人又回到當地旅行一樣,激發他也開始想藉由旅行帶一些東西回來。
收藏到最後,黃丁盛也有了另外的想法–「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希望成立影像博物館或旅遊博物館,開放給大眾觀賞:「可以分成不同國家的陳列室,除了展示各國照片,也陳列當地的手工藝品、錢幣、郵票等,再播放當地的音樂或影片。」他開始構築自己的夢想,畢竟,他累積這些東西快20年了。
背著相機修行的旅人
背著相機的旅人黃丁盛,相機是他的另一雙眼睛,觀看世界,除了留下美麗的印記之外,也讓他站在更廣闊的角度發出對人生的思考。
1996年,他去尼泊爾拍攝燒屍。傳統上,尼泊爾一些虔誠印度教徒,過世後遺體都會被送到「聖河」巴格馬提河邊火葬。當一具裹著白布的屍體,雙腳因白布焚化後突然露了出來,黃丁盛並不驚惶,而是浮現出此人已經走完人生最後旅程的景象,沒有恐怖,反而是莊嚴的,他感動地趨前拍了下來。
另外一次,旅遊到地處世界屋脊,有「小西藏」之稱的拉達克,參加當地傳統婚禮的時候,新郎頭上的帽子竟裹著一條白巾。黃丁盛認識到,在台灣象徵喪事的東西,到了別的地方可能是喜事,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喪禮和婚禮也沒有多大的差別,還不是人生不同的階段。
有了拉達克的經驗,黃丁盛在斯里蘭卡的奇遇也就不覺可怕了。那次,拍佛牙節一直到晚上12點多才收工,他們住在一個很有特色的旅館,為了保持原始狀態,裡頭沒有冷氣,沒有電燈,床頭左右各擺了一根白蠟燭,風從屋簷下縫隙吹了進來,燈影隨風搖曳晃動,氣氛陰森極了,當黃丁盛躺到床上,雙手拉上摺疊的被子,這才發現蓋在身上的竟然又是一條白色被子。
背著相機踏足世界,黃丁盛對死亡的看法,從小時候看到葬禮就要躲起來,白色的東西不吉利,到最後認知生死都只是人生的歷程。現在,他拍攝不同地方的喪禮,體會不同地方的人對死亡的想法,以及他們如何去處理人老臨終這件事。相機隨他去旅行,也伴著他修行。(圖片提供/黃丁盛)
東港王船祭
達悟族船祭
阿里山鄒族「瑪亞士比」戰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