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9日訊】 在企業界,很少有人沒有聽過《第五項修練》這本書,也很少有人沒有聽過彼得‧聖吉這號人物。楊碩英,就是把這本書介紹給台灣人的引介者,現在身為中山大學教授作育英才,更是啟動亞洲「學習型組織」學習風潮的第一把推手。
二零零五年底,《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特別針對全球企業領袖做了一項調查,從二十餘萬本企業管理的書中,選出二十多年來最具影響力的書,結果有點出人意外,高居榜首的竟是一向被公認「不怎麼容易讀」的彼得.聖吉(Peter Senge)的《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該書風靡海峽兩岸,銷售量達一千萬冊以上。現任台灣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楊碩英,就是將《第五項修練》及「學習型組織」觀念從美國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引入亞洲的第一推手。
長相酷似日本人的楊碩英,在學生的眼中是個不茍言笑的人。現在擔任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所長的羅世輝教授是楊碩英早期的碩、博士班指導學生,他說:「楊老師當年給一般學生的普遍印象是外表嚴肅、處事嚴謹、要求嚴厲的『三嚴』老師。」
如此嚴格的老師,為什麼會受到這麼多學生的歡迎呢?
啟發學生思考與擴大視野
楊碩英指出,他讀成功大學土木系時,從來沒有想過要讀博士,但他在美國夏威夷大學土木系就讀運輸工程碩士期間,遇到了一位希臘教授Costatis Papacostas對他有相當大的啟迪,讓他改變了想法。楊碩英說:「他不太給我答案,而是反問我問題。我提出想法後,他總是追問為什麼,我在這個過程中很受啟發,不斷被刺激去思考問題。我就動了一念,我也要成為這樣能夠啟發人的老師。」
「能夠啟發學生的思考與視野」正是現在中山大學學生喜愛楊教授課程的主要原因。楊碩英教授的課堂,不是排排坐聽老師講話,教室中沒有桌子,而是大家時而圍成一個大圈,時而變換成幾個小圈的討論、互動。楊教授常常拋出一些為何、如何、如果、為了什麼等各種開放式的問句讓大家深思。
《第五項修練》入門書《向司機學管理》的作者薛玉龍曾受教於楊碩英,他指出楊老師始終用正面、肯定的方式來鼓勵他,讓他看到自己的價值。薛玉龍說:「楊老師改變了我的人生態度,懂得看長看遠,讓我能夠分辨什麼是根本重要的事,而哪些只是枝微末節,這些運用在工作上、生活中,對我非常有用。」
知非即捨,走對的路
楊碩英在進修碩士時,曾至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拜見當時運輸工程泰斗Donald Drew,希望跟他讀博士,沒想到Drew卻說他已經轉到一個新領域叫「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系統動力學就是《第五項修練》中系統思考的基礎,是彼得.聖吉的恩師MIT史隆管理學院Jay Forrester創建的),楊碩英毫不猶豫的說“I will follow you.”。楊碩英認為:「他這樣一位了不起的學者,還願意捨棄原本第一把交椅的桂冠去學新東西,那個東西一定是更好的。我後來知道,Drew當時放棄了一個一百多萬美金的研究計劃,重新學習更正確的學問,這真的讓我佩服之至。」
楊碩英看到一位一代宗師,願意反省自己,承認錯誤,重新學習更正確、更好的東西,他立志也成為這樣的人。楊碩英說:「你看許多其他領域的大師有誰會放下自己的桂冠,誰會在發現自己的成就其實製造了很多問題時就毅然決然的捨下,重新學習?我到目前為止,在大師中幾乎看不到Drew是這樣的人。」
楊碩英自己深受Drew的影響,他大學到博士都是就讀土木系,但是他後來卻轉到管理領域中,即使在中山大學任教,有著終生工作保障,但他不斷探索真正好的管理是什麼,所以他才會發現「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這類嶄新的管理方法,並引進國內。
自從一九九零年接觸了彼得.聖吉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練後,楊碩英就開始每年去美國兩次、三次、甚至四次,去參加許多五項修練的研習營與研討會。這些研討會收費昂貴,而且大多選在渡假聖地,所以旅館費也比較高,楊碩英連機票加起來一年常常會花掉兩、三個月的薪水。
五項修練的許多理論、方法與工具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的引進國內的。楊碩英也鼓勵同學出國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所有飛機票、旅館錢、註冊費都由他來負擔。
參與過楊碩英教授輔導的台船公司企劃處研發課課長李燕強也說:「他會一直尋找新方法、新工具,自己先嘗試演練,如果他真的覺得好,就會推廣給學生,推廣給企業。非常有創新、實驗、實踐精神。」
楊碩英說:「一定要有不怕上當的心,勇於去嘗試,你不去試,不去學,不去實踐,你怎麼知道它的好?」在學術上、在生活上、在生命中的任何事,楊教授都是這樣去對待的。
擇善固執,盡力達到目標
楊碩英以推動「學習型組織」為使命,但一路走來卻很艱辛。一九九四年他為了得到當時企業界最敬重的趙耀東先生支持,打電話到中鋼台北辦事處求見趙先生,但由於趙先生很忙,祕書一直排不出時間,楊碩英說:「今天祕書跟我說不行,我就隔幾天再打,再不行,我隔幾天再打,一直打到祕書一聽到我聲音就知道是楊教授打來的。我前前後後大概打了近二十通電話,終於有一天祕書主動幫我安排時間。」
在中山大學從大學部、碩士班一直讀到博士班而修過楊碩英近四十堂課的慎思群創力顧問公司總經理李世珍指出:「楊教授的專注令人佩服,他是一個實踐家,只要他想做的事情,他會設定某一段時間,專注去做,這段時間至少數個月,甚至一、二十年的時間。」
身體力行,言行合一
楊碩英對學生薰陶正確的價值觀念,自己也身體力行,重視身教。他告訴學生要有創造力,要有創意,他自己就努力實踐,楊教授說:「我從大學開始,給家人的生日卡、賀年卡、聖誕卡、紀念卡片等都自己做,我也這樣要求學生,這樣會不斷培養自己的創造力。」
楊教授告訴學生身體健康非常重要,他自己也努力實踐。他學過太極拳,練過瑜珈,試過游泳,爬過高山,現在則用心學煉法輪功。楊教授在維持自己身體健康方面,也是非常堅持,但遇到更好的,該換則換。
有一陣子他每天爬山,爬上中山大學後面的柴山少女峰,有時候也要求學生也爬山,期中考題放在山頂讓同學去領。而楊碩英現在則是每天早上四點半出門到校園煉法輪功,七點四十返家,七年如一日,颱風天就帶把鋸子,開車沿路把擋路的樹枝清一下,堅持到煉功點煉功。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資管系汪維揚教授談到楊碩英教授時,描述他是「一個極力想要融合研究、教學、生活與實務問題解決於一體的人,有著強大的創造力,並且身體力行引領學生,我們都要誠摯感謝從楊老師身上所獲得啟發與學習。」楊教授要求學生做個真誠、善良、寬容、有吃苦耐勞能力的人。
嚴格要求,耐心等待
楊教授對於自己的學生,要求很嚴。現在大葉大學企管系杜強國教授回憶道:「記得那年是一九九五年,楊老師帶著博、碩士班研究生,跨海遠赴日本東京參加國際系統動力學年會(International System Dynamics Conferences),楊老師與研究生們共計有三個場次的發表,楊老師要求所有研究生都要上臺進行英文發表,從在台灣嚴謹要求論文全文的修改、上台發表的準備、英文表達與咬字,以及重複預演發表,一直到了日本東京在飯店裏,論文發表的前兩天晚上,楊老師帶著所有研究生仍是挑燈夜戰,一次又一次地反覆要求演練……直到各個場次完成發表,楊老師與研究生們的發表獲得極大的重視。這個我親身參與的故事,一直影響著我,也常常想起那時楊老師『嚴謹要求』的眼神、態度和空氣中的氛圍,這樣的經歷讓我學習到,當認真地面對一件事情時,唯有『嚴謹要求』才能夠將事情處理得更好,才能將自己的『心』提升上來。」
一些畢業的學生有時會回到中山大學再聽聽楊碩英的教誨時,楊教授也敞開教室與胸懷歡迎,一位在奇美電子負責採購的碩士畢業生李佳玲說:「畢業後每當遇到老師,老師都會願意花不少時間和我聊天,老師總是可以重新點醒我最重要的是什麼,該花費心思的是什麼,這就是我所認識的楊老師。」
知足常樂,樂於助人
楊碩英門下碩士畢業生,現在於中華航空公司工作的沈玫貞,她說她從楊老師身上學到「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的境界。她指出:「在學期間常有與老師一起用餐的機會,老師上完課中午吃飯,總是買最便宜的三十元一盒的水餃,幾年來都如此,好像吃不厭一樣。學生畢業要辦謝師宴請老師,老師一樣都是選餐廳裏最便宜的餐點。」
但楊教授並非吝嗇之人,他非常樂於助人。楊碩英說他每個月會存下幾千元到一個基金之中,那個基金都是用來固定幫助學生之用。
今年七、八月間,有位中山大學音樂系學生,入圍新唐人電視臺全世界華人聲樂大賽初賽,楊教授獲知這位素不相識的學生缺經費前往紐約複賽,為了讓她能夠參加這個高水準的比賽,立刻請學生聯絡,並從郵局領出七萬元,無償借給這位女學生,也沒有設期限,等她以後工作有錢了,再慢慢償還。
筆者在專訪楊碩英教授過程中,深刻體會到楊教授那種要求完美的態度。要求完美的人很多,但是楊教授更特別的是他很有耐心,他會投入很多時間去追求完美,也很有耐心的給學生很多時間。此外,筆者在他及他學生的問答中,腦中閃過韓愈〈師說〉的一句話:「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楊碩英教授不就是那位真正的「師者」嗎?──轉自89期《新紀元周刊》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