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及特色︰
馬三立,回族,1914年生於北京,祖籍甘肅永昌縣,出生於曲藝世家;祖父馬誠方是著名的「評書」藝人,擅說《水滸》,名噪一時;父親馬德祿是「相聲八德」之一,又是相聲前輩藝人恩續的寵徒和門婿;母親恩萃卿曾壆唱「京韻大鼓」;兄馬桂元師承李德錫,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稱。
馬三立自幼讀書,曾就讀於天津匯文中學,家庭環境使他從小就耳濡目染,對相聲藝術十分熟悉。在父兄的薰陶下,打下「說」、「學」、「逗」、「唱」的深厚功底。初中畢業後,因家境不好,輟學說相聲。1930年開始登台演出,拜周德山為師。周是馬德祿的同門師兄弟,也是「相聲八德」之一。馬三立學藝,進步很快,視野也日漸開闊,經過長期的多方培育,形成了內緊外鬆、有條不紊、表演細膩、含蓄雋永的風格。
*功底紮實︰
馬三立功底紮實,有口皆碑。擅演「貫口」跟「文哏」段子,如《誇住宅》、《地理圖》、《吃元宵》、《文章會》等,在1949年中央政權變化前,他已經和多位藝人搭檔,熬到了拾樣雜耍中倒二「壓軸兒」的地位,蜚聲曲壇,成為富有個性、勇於創新的著名演員。
後來1952年,連年編演了許多「新相聲」的馬三立主動申請參加赴朝鮮的慰問團,回國後原在「天津廣播曲藝團」,後轉到「天津市曲藝團」,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份子」,1961年春重新回團工作。
早在四十年代,馬三立的表演就有著楷模作用,同行都佩服他「活寬,路子正,哪段都有新東西。」有的演員在表演「墊話」時加以讚揚︰
「哪段都有高的地方,讓您琢磨起來可樂。馬三立老師的藝術用『高』字還代表不了,有些地方可以說是『絕』!…出這麼個說相聲的可不易,這兩年沒演出,好聽相聲的主兒都想著他呢!這回您的耳福有了,從今天起,馬三立與趙佩茹在天樂戲院攢底,請駕光臨。」
「沒有高山,不顯平地。都是相聲,都是《黃鶴樓》,您聽吧,馬三立跟別位就是不一樣。」
*獨特風格︰
馬三立追求的是樸實自然,他曾說︰
「我不喜歡拿好架勢才出場,也不喜歡用大喊大叫,超刺激的怪聲、怪氣、怪像找噱頭,我要用語言和形體動作,把觀眾引入我為他們提供的特定環境,使觀眾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我用『包袱』把觀眾逗樂,又要使觀眾在感覺上並不以為我是有意識在逗他。」
馬三立在藝術表演上具有獨特風格,他喜歡以第一人稱「我」,既是作品中的主人翁,又是諷刺嘲諷的對象。表演中盡量突出「我」,使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讓觀眾在暢快的笑聲中對「我」的言行投注鄙夷,進而否定。有人曾這樣評論他︰
「他就是被諷刺的對象,有時雖然捧哏的指出他的漏洞,但,並沒有公平的評論。他盡力把被諷刺的對象演活,而把評論工作交給觀眾。演員與觀眾配合默契,達到集體抒情。」
*藝術評價︰
馬三立認為,把自己所諷刺的對象演活,不必直接的、公開的評論,讓觀眾思考、評論,這樣會更含蓄、更有回味,而不是一笑了之。他揣摩生活、馳騁想像的本領高超;例如《賣掛票》中的按摩車、拉繩子,發出「哧哧哧哧」的聲音,繪聲繪色、意味無窮,真是“良久有回味,使覺甘如飴”。
他表演的傳統相聲中針貶的多是小市民類型的人物,對他們的劣根性予以無情的抨擊,從而給觀眾以健康的美感。人們讚揚他的表演有後勁、留餘香,堪稱爐火純青的藝術大師,也是當代最著名的相聲泰斗。
﹙待續﹚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