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百年「布馬陣」 化身劇場故事主角

結合劇場說故事演出

人氣: 73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1月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廖淑玲/西螺報導〕百年民俗陣頭「布馬陣」,化身為社區劇場故事主角,西螺安定里突破傳統,將發跡於該里的布馬陣結合社區劇場說故事演出,發揚即將失傳的民俗文化,更凝聚社區的共識。

西螺安定里里長程金德表示,布馬陣約在100多年前(約清光緒年間)由福建籍師傅傳入後開始盛行,一開始有「樂元堂」與「樂安堂」兩個表演團體,是台灣布馬陣表演的始祖。

布馬陣的演出是由人居中作騎馬姿態,以手部代表人,腳部象徵獸,主要角色有騎馬者的狀元、撐涼傘者的侍從、馬伕或船伕、丑婆等角色,配合布馬、涼傘、扇子、扁擔、船槳等道具,加上,鼓、鑼、嗩吶和大小鐃鈸等樂器共同演出。

狀元身穿紅袍、肩披斗篷、手持鞭、頭戴尖絲帽,仿效國劇或歌仔戲的騎馬動作,侍從做武生打扮,手持涼傘,隨狀元舞步移動,馬伕或船伕頭戴小斗笠,身穿黑布衣褲,圍甲裙,褲管一長一短,手握船槳,留鬍鬚,搖船過江,演員間彼此調笑,動作誇張逗趣,增加不少喜劇氣氛。


布馬陣演出的標準型式。(自由時報記者廖淑玲攝)

調笑內容大多是日常生活習慣與動作,情節雖簡單,但表演動作繁複,從牽馬、洗馬、上山、下山、過河,以及馬絆倒、踢人、跌入河流、陷入污泥、不肯前進等意外狀況,演出非常細膩而滑稽。

發揚傳統民俗文化

而程金德的妻子廖罔血更是該村落現存唯一布馬陣樂元堂表演人員,為傳承布馬陣,廖罔血將其融入社區劇場的展演說故事模式,帶領年輕一代學習布馬陣,期待百年老陣頭能在社區文化中顯露光芒。


百年民俗陣頭布馬陣,化身為社區劇場故事主角演出。(自由時報記者廖淑玲攝)

小檔案/布馬陣

布馬陣,是流傳在中部濁水溪流域一帶的民俗技藝,發源地在西螺埔心後庄地區,是農村在農閒時節的歌舞,即興表演成分濃厚,與實際生活的體驗息息相關,曾是農村生活精神的寄託之一,代表生長在這塊土地上人民的生命力,同時也是一種珍貴的文化藝術遺產。

文建會社區劇場種子教師楊惟智指出,布馬陣的原始型態是以竹為馬,又被稱為「竹馬戲」,後來用竹子做骨幹,再糊上紙稱作「紙馬陣」,但因紙製品容易破損而改紙為布。

由於布馬是用竹子綁成馬的形狀,竹架外糊上布,再畫上馬頭,分成前後兩截,繫在表演者腰的前後,統稱為布馬陣,隨著時代演變,目前大都用玻璃纖維或塑膠材料為道具, 相傳宋朝時有人救駕有功獲皇帝賜官,但卻不識字,皇帝只好派一些侍從,陪他四處巡視,發展出布馬戲的表演。

另有一傳說是清代時,有一忠臣遇奸佞陷害遭滿門抄斬,其子僥倖獲救逃亡,某日皇帝出遊遇刺,恰好被這位忠臣遺孤所救受封榮銜,賜白馬衣錦還鄉,由於他一向在山林野澤中流浪,不曾騎過馬,一路上險象環生,布馬陣便是以其行進時顛簸的過程演變而成的。

(//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