蜃景的規模從長不足尺大到上萬平方公里不一而足。民國《湖北通志》卷七十六載:“同治五年十一月漢陽漢口鎮一月火六次,隨州珍珠岩壁上有人馬影長尺許,輪流不絕。”《文獻通考》卷二九七載:“唐大歷末深州束鹿縣中有水影長七八尺,遙望見人馬往來如在水中,及至前則不見。”1922年12月13日《大公報》載《空中城廓縣花一現之海市蜃樓》一文:“營口通訊員王俊德者系盤山南常家屯鹽務局巡差。七日來營面議,據稱於二號黎明在常家屯西南約二里許之空中忽現城廓一座,城垣周約二三里,城內外行人往來如鯽,車水馬龍蜂擁猥集,城市高豎旗桿旗幟飄揚,該局及村人等約數十名均親目睹,大有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之勢,及天明日出而城廊已渺無形跡矣。此後雖有好事者每日臨觀迄末發現。想常家屯西南接近渤海,空中城廓或系海市蜃樓亦未可知。然該村附近並無如上述之城廓,究竟如何發現姑志之以待天文學家之研究雲。”在蜃景多發的蓬萊海外所見範圍當更大─世、有幾十里長寬。劉獻廷《廣陽雜記》卷─載“萊陽董樵雲登州海市不止幻樓台殿閣之形,─日見艦百余,旗仗森嚴且有金鼓聲,頃之脫入水。又雲祟幀三年棍赴登州知府肖魚小試,適門文報海市,蓋其俗遇海市必擊鼓報官府也。肖率諸童子往觀,見北門外長山忽穴其中如城門然,水自內出,頃之上沸斷山為二,自辰至午始復故。長山長四十里,去登州北門亦四十里。又雲涉海者雲嘗從海中望岸上亦有樓觀人物如岸上所見者。”
1992年7月3日安徽省滁縣琅琊山出現的蜃景方圓在百里以上。1992年7月14口《報刊文摘》載《安徽琅琊山出現海市蜃山奇景》一文:“安徽滁縣琅琊山7月3日上午9時05分至10時在天門會峰閣景區出現前所未有的海市蜃山奇特景觀。是日上午8時50分琅琊山頂會峰閣突被青灰色奇霧籠罩,繼而又被乳白色霧帳所代替,翻騰繚繞的霧帳之上托起一座座當地從未見過的祟山峻嶺,範圍達百里之遙。其間的土石樹木似伸手可觸。會峰閣西南30里的石沛橋方向六層霧帳簇擁六層山巒,似爭先恐後地向會峰閣朝拜,西10里英石壩方向群山矗立在霧帳之上,山勢整齊而陡峭,山體和霧帳界限分明;距會峰聞西部20里的楊家飯莊方向呈現出來的兩座長形山體青中藏黛,黛中含青,直立在會峰閣前,東南30里開外的烏衣鎮方向在霧帳中紛現山的群山群峰位置顯高,顏色顯淡,距離拉得較遠,但山景十分壯觀。到10時奇景退去琅琊山頂又恢復了原來的景境。”所收資料中蜃景規模最大的當屬《物理小識》卷─的一則記載:“康熙十年前燕趙齊魯之郊春夏間野望曠遠處如江河白水蕩漾,近之則復不見,土人稱為陽炎。”這涉及到山東河北相當大的區域。區域之大時間之長都是罕見的。
對照通常的大氣現象的現代解釋,這裡有兩個問題。其一,要形成那尺許的蜃景,非得在很小的一個範圍內形成大的溫差不可。這只有樹蔭與太陽直射區域之間或是暖氣片周圍才會有,怎麼會憑空在那麼小的範圍內形成一個有溫差的區域?其二,那“似伸手可觸”的蜃景照現在的說法非得一個複雜的望遠鏡不可。否則如何能把遠方的景物真實地顯在人的眼前?這可真難為大氣了。
(轉載自正見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