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二日電)大陸產乳製品摻入三聚氰胺,部分流入台灣,引發民眾恐慌,衛生機關追查問題食品流向,也搞得焦頭爛額。二次「江陳會」四日在台北登場,開啟兩岸食品安全官員對話契機,雖然大陸釋出善意,同意兩岸互設食品安全通報窗口,但實際運作能否達到時效要求,仍有待驗證。
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三日率團扺台,與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的會談四日正式登場,兩會將簽署建立兩岸食品安全衛生機制的協議。
大陸三鹿公司生產的奶粉被驗出含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後,事件如雪球愈滾愈大,台灣陸續還發現三合一咖啡粉、夾心餅乾、銨粉、蛋白粉等製品被驗出三聚氰胺,不僅官員疲於奔命,危機處理,相關貨品下架、上架、又下架,但廠商、物流商、民眾都無所適從。
再嚴密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都無法百分之百防杜食品安全事件發生,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衛生處簡任技正馮潤蘭表示,發生食品安全事件不可怕,「不知道發生什麼食品安全事件才可怕」。
這波三聚氰胺污染食品事件發生初期,因為台灣的地位特殊,自中國大陸和世界衛生組織 (WHO)獲得的食品安全及相關檢驗標準資訊不夠充分,以致只能從外電報導和主動抽檢市售產品了解有無食品可能被污染,再從下游溯源到上游廠商,影響處理成效,大打折扣。
鑑於食品安全資訊交流重要性,十月初兩岸同意互設食品安全通報窗口,馮潤蘭坦言對「江陳會」後兩岸食品安全事件預警、即時通報系統運作順暢有所期待。
不過,與大陸有交手經驗的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因為過去多次在疫情、食品安全通報上吃過悶虧,一直主張爭取成為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會員,才能真正確保台灣人民身體健康。
台灣疾管局相關官員指出,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後,大陸曾承諾發生重大疫情時會主動通報疾管局對話窗口,雖然之後疾管局和相關單位曾接獲大陸幾次有關禽流感等重大疫情通報,但結果卻令人失望。
台灣疾管局副局長林頂說,「疾管局接獲疫情通報的時間只比媒體早半小時左右」,而且只有一紙新聞稿,沒有疫病傳染途徑、對象、區域等詳細訊息,「比記者知道的還少」;他還說,在世界衛生條例(IHR2005)生效後,WHO多次透過中國要求轉知疫情、食品安全訊息給台灣,結果去年九月泰國有一批被污染的玉米筍銷往台灣,大陸卻延遲十天才通報,令人印象深刻。
不過,兩岸政治情勢已有所不同,林頂期盼兩岸簽訂食品安全協定後,類似情形不會發生在食品安全通報機制上。
食品安全與防疫資訊處理都重視時效與源頭管制,台灣衛生署先前只能看外電報導、友邦通報才能知道「最新」的疫情、食品安全訊息,設防往往慢半拍。林頂認為,兩岸即將簽訂的食品安全協定,原則上可以解決食品安全通報不順暢導致的弊端,但如何讓協定不是徒具形式,兩岸都必須有誠意的落實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