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貞觀之治,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太平盛世,有英明睿智的國君,有忠言直諫的朝臣,在史冊上傳為一段君聖臣賢的佳話。然而,如此武功赫赫、文采風流的盛世天朝,又是怎樣維持這樣的昌盛呢?從史料中的記載,我們或許能夠一窺端倪:
貞觀二年,長安城附近蝗蟲成群。一日,太宗進入禁苑中,看到蝗蟲,便拈起幾隻,禱告說:「人民靠穀物活命,你卻吃掉了莊稼,如今朕寧願讓你吃朕的肺腸。」就想把蝗蟲吞下去。左右勸道:「這種壞東西吃下去會生病的!」太宗道:「朕願代民受災,怕什麼疾病呢?」還是把它們吞下肚去。據說這一年雖有蝗蟲,卻沒有成災。
同年,關內地區發生了旱災與饑荒,很多百姓賣掉子女來換取衣食,於是太宗下令將皇家庫藏的金銀絲綢拿出來,替災民贖回小孩,還給他們的父母。他在詔書中還說:「若能讓年成豐收,天下平安,即使把災禍移到朕身上也心甘情願。」不久後便下了雨,百姓都很高興。
中國人常常講「天時」、「地利」、「人和」,因此歷朝明君都是敬天愛民、順天治國的;而君王所展現的仁者胸懷也能感天動地,澤被蒼生。這不是印證了「仁者無敵」這句話嗎?◇
(參考資料:明慧網〈貞觀故事兩則〉,2001年1月6日)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