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縣一日電)2008年阿里山鄒族「生命豆祭」今天起展開,舉辦這個祭儀的目的,是鼓勵族人結婚生子,然而「生命豆祭」卻不是鄒族的傳統祭典,而是自2002年以後才有的,因此被族人稱之為「新傳統」。
世居阿里山的鄒族原住民,是台灣島上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如今還保存兩項重要的傳統祭儀,就是所謂的「戰祭」(Mayasvi)(或譯作凱旋祭、馘首祭、戰神祭等)及「小米豐收祭」(Homeyaya)。
稱其古老,是因祭典中有些祭歌,是採用古鄒語唱腔(類似文言文),後代鄒族子孫只知其音而不解其義,而且祭儀帶有神聖、神秘的色彩,氣氛莊嚴肅穆,完全不容許外人侵擾,更增添祭儀的神秘性。
然而,與「戰祭」或「小米豐收祭」不同的是,創新的「生命豆祭」不僅沒有神秘色彩,反而是張燈結綵、喜氣洋洋,族人準備小米酒、山豬肉,宛如辦嘉年華會一般,歡迎遊客上山來參加鄒族婚禮。
阿里山鄉長陳明利表示,鄒族人口不到六千人,人口原本就相當稀少了,加上近年來結婚率又逐年下降,在人口愈來愈少的情況下,長老們不得不鼓吹年輕人結婚,因此才有衍生出「生命豆祭」婚禮。
所謂「生命豆」,鄒語稱作「fo’na」,也就是台灣人俗稱的「肉豆」,這是一種遍佈在阿里山區的藤蔓植物,每年十一月開花,隨後長出豆莢,由於豆仔美味可口,因此成為族人的傳統美食,即使是在最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發芽成長,因此以「生命豆」來象徵人口繁衍與生生不息之意。
長老們希望族人能像「生命豆」一樣,有著強韌的生命力與旺盛的繁殖力,每年都能為鄒族生下一串串的「小豆豆」,近年來在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包裝下,結合阿里山部落人文、觀光、產業等資源,成為一個新興的節慶活動。
鄒族是嚴格遵守一夫一妻制的民族,男子年滿十六歲就可以結婚,由於鄒族的傳統禮法觀念非常強烈,因此婚姻大事,頗類似漢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雙方家長在婚姻的過程中,握有相當大的主導權力。
依鄒族婚嫁傳統,當男方看中某家的女孩之後,就會央請媒人說合,但是提親的過程卻非常冗長,男方求親時,女方要依傳統禮俗,藉故推辭,即使女方早已芳心默許,但她的父親、伯叔等長輩,表面上還是要極力表示反對,並且要用腳大力跺地,疾言厲色地來責罵男方。
因此,在鄒族的提親過程中,如果男方被女方家長或親屬責難,反倒是一件好事,表示女方有允諾的意思;如果男方央請媒人說合,而女方家屬卻和顏悅色,甚至是慇勤招待,那麼這樁婚姻很可能就會告吹。
鄒族提親的過程雖然冗長繁瑣,然而婚禮卻很簡單,男女雙方事先只要準備小米酒、米糕,由男方父母或兄弟陪同送小米酒到女方家,雙方共飲小米酒之後,就可以把新娘帶回家。
迎娶新娘回家後,媒人會取來一些糯米飯,讓新人食用,同時告誡小倆口要永結同心、互愛互助、孝順父母,隨後邀請家族及氏族飲宴,等到飲宴結束,再由媒人將小倆口送進洞房,此時小倆口要有一人故意逃跑,再由逃跑者的兄弟將他(她)追回來。
此外,如果求親不成,也有人會用搶親的方式,先將新娘搶回家,再請氏族長老跟女方家族談判,如果談判成功,女方家長即不再過問搶親的事情;如果雙方談判破裂,則將衍生兩個家族或氏族的糾紛。不過,這種搶親的方式,在鄒族逐漸漢化後,已經淪為形式了。
令人欣慰的是,「生命豆祭」這幾年辦下來,新人們也不負眾望,陸續有「小豆豆」的誕生,這些新手父母們,必須依傳統攜帶小米酒、糯米糕回娘家,為小豆豆報戶口,並接受長者的祈福。
今年報戶口的「小豆豆」有二十三位,依照鄒族傳統習俗,小孩出生滿月後,「小豆豆」的舅舅須準備禮物送給新生兒,男生送配刀、女生送手鍬,而這些新生命的到來,也為「生命豆祭」立下最好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