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光輝燦爛的朝代,尤其是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大醫學家孫思邈為其鉅作《千金要方》寫序時,開宗明義闡明了醫道的創始和醫道的傳承。孫思邈說:「黃帝受命,創制九針,與方士岐伯、雷公之倫,備論經脈,旁通問難,詳究義理,以為經論,故後世可得依而暢焉。……春秋之際,良醫和緩,六國之時,則有扁鵲,漢有倉公,仲景,魏有華佗,並皆探賾索隱,窮幽洞微。」
孫思邈說明了醫道是創始於黃帝、岐伯與雷公,而後世醫道的傳承者有春秋的醫和、醫緩,戰國的扁鵲,漢朝的倉公、張仲景與華佗。《黃帝內經》是歷代醫家所公認的聖經,其內有許多篇章敘述醫道的根源與傳承:
(1)醫道根源於上帝,
(2)醫道傳承的順序:上帝→先師→岐伯→黃帝→雷公。
(一)醫道的根源
(1)「上帝」傳醫道於先師,先師再傳醫道於岐伯
岐伯是黃帝的老師(黃帝稱其為天師),岐伯多次談到他的老師(先師),而岐伯的老師則是師承上帝。所以岐伯說:「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上帝是天界的皇帝(主宰者),經文中沒有詳細說明,或許也是秘中之秘。岐伯有關上帝與先師的敘述記載在《素問‧六節藏象論》中,帝曰: 「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
(2)岐伯傳醫道於黃帝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大多數篇章是黃帝請問天師岐伯的問答經文,《素問》後幾篇從《著至教論》到《解精微論》是黃帝教誨雷公的經文,另有些經文是黃帝問醫學于伯高(太師)、少俞、少師、鬼臾區,有少數經文沒有對話。
另有《黃帝外經》,即《外經微言》(傳於清代《陳士鐸醫書》中),是岐伯回答伯高、鬼臾區、雷公、少師、容成、鳥師等黃帝其他臣子的醫學問答錄。在《外經微言‧陰陽顛倒篇》中,帝曰:「俞哉,載之《外經》,傳示臣工,使共聞至道,同遊于無級之野也。」所以《黃帝內經》是黃帝與岐伯及其他臣子的對話,而《黃帝外經》則是岐伯與黃帝其他臣子的對話,兩者是有區別的。
(3)黃帝傳醫道於雷公,成為後世中醫傳承的根源
「醫道」之名首見於《素問‧著至教論》,黃帝問雷公是否能通曉醫道?雷公回答說能背誦也能瞭解一些,但是不能融會貫通。黃帝就告訴雷公醫道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並傳授醫道予雷公。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裏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
(二)醫道的傳承
(1)儀式:割臂歃血之盟
《靈樞‧禁服》描述黃帝傳醫道給雷公(醫道傳承)的儀式,是非常莊嚴隆重的,必須行割臂歃血之盟:
①齋宿三日。
②正陽受盟。
③入齋室,雷公割臂歃血為盟。
④黃帝祝曰:「今日正陽,歃血傳方,有敢背此言者,必受其殃。」
⑤雷公再拜曰:「細子受之。」
⑥黃帝乃左握其手,右受之書,曰:「慎之慎之,吾為子言之。」
(2)秘傳方式:口傳心授
「口傳心授」是道家的一種秘傳方法,鮮為外人所知,是師父將經文的「心法」傳給弟子的方式。心法是最為關鍵的部份,不知心法,即使知道經文也不知如何使用。《黃帝內經》有關口傳心授的記載如下:
①《靈樞‧口問》有「口傳」的記載:
黃帝閒居,辟左右而問于岐伯曰: 「余已聞九針之經,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願得口問。」 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
②《靈樞‧師傳》有「心藏」(心授)的記載:
黃帝曰:「余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于方。余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於後世,無所終時,可得聞乎?」
(3)醫道後世的傳承
王勃是唐朝初年人(有名的《滕王閣序》是其作品),曹元是王勃的好友,當時住在長安。根據《新唐書‧王勃傳》,王勃與曹元交友,從曹元學習許多醫學的秘術,所以才在《黃帝八十一難經》的序文中透露醫道傳承的譜序:岐伯→黃帝→歷九師→伊尹→商湯→歷六師→姜太公→文王→歷九師→醫和→歷六師→扁鵲→歷九師→華佗→歷六師→黃公→曹元。
(三)醫道的失傳
現代中醫所繼承的只是皮毛(藥方與經驗),反而把中醫精華的東西(醫道)視為迷信,所以治病就顯不出奇效。更有甚者,現代中醫拋棄固有的醫道(《黃帝內經》),卻把現代西方醫學的研究方法尊為圭臬,醫道已經失傳了。(//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