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玲:知識的365堂課
【大紀元10月9日訊】我強迫症似的喜讀大小百科全書、歷史年表、《一萬個為什麼?》之類的書,是哲學家眼中不太入流的知識癖者,且是半吊子的知識癖,因為不求甚解,但性好找碴。
《知識的三六五堂課》一書,自我定義為靈修手冊,提供一年份的日常閱讀材料,像學校課表,依周一周二周三以此類推的介紹歷史、文學、藝術、科學、音樂、哲學、宗教等七門課,周而復始。有耐心的讀者可以花一年時間,逐日完成某種知識之旅。
我係沒耐心之人,再加上病中無歲月,呼嚕呼嚕就讀完三六五堂課。好似搭乘雲霄飛車,把腦袋瓜裡從國小三年級以後的自然課地理課到目前拾荒老人般蒐集到的知識,溫故知新一番,倒有種種感受。
有的只知其一再加其二,比如說,古希臘打仗勝率最高的斯巴達士兵,是《殘酷異境》的人類版,其父老檢驗新生嬰兒,體弱和殘障者,皆拋落深谷,通過體檢者則接受嚴苛鍛鍊。史家普魯塔克寫道:「許多斯巴達士兵都認為,踏上征途加入戰鬥是種解脫,對他們而言,和艱苦訓練相比,實際上參戰等於在度假。」
有的是增加了數據。沉甸甸的數據。比如說,國中生物課的豌豆實驗,源於十九世紀中葉,捷克修道士孟德爾長年累月在修道院庭園散步,發現且紀錄了豌豆非紫即白的花,非黃即綠的豆莢,非長即短的豆莖,非圓即扁的種子。孟德爾從一八五六年至一八六三年之間,培育、檢測了二萬八千株豌豆。天哪,二萬八千株豌豆。他的成果,使遺傳學研究從此不同。
有的是古事新解。比如說,音樂家莫札特卅五歲貧病交加英年早逝,他的妻子康斯坦莰日後再婚,嫁給一名丹麥外交官,外交官死時,墓誌銘寫著:「莫札特妻子的第二任配偶長眠於此」。多麼襟懷寬廣且睿智之人。
有的是校正。我很震驚的發現、且考慮再三要不要在此揭露我的無知,終究是知恥近乎勇的承認:自從國中一年級英語課學到「I came, I saw ,I conquered.」我一直以為這句話是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亞洲之後的拔劍四顧心茫茫的浩歎,哎,竟然是凱撒。我簡直不敢相信,趕緊查閱其他資料,果真。一錯四十年。接下來是臉紅氣喘的謙卑好幾天。
有的是抓包。隔了幾頁、幾十頁、幾百頁,偵查出前後矛盾、不一之後,就暗暗讚美自己過目不忘心細如髮。這也是另類閱讀之樂。我時不時寫信去出版社,要求勘誤。大抵無回音,或派出令我懷疑其學歷的客服人員草草敷衍幾句 以致我血壓高飆。這是閱讀之苦。
──原載《TaiwanNews財經文化週刊》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