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會拍外省台灣人紀錄片 社會融合橋樑
【大紀元10月5日報導】榮光眷影社區紀錄片系列一(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五日電)社團法人外省台灣人協會「榮光一班」培訓各行各業學員拍攝的榮光眷影社區紀錄片,最近首次影展播映十部外省庶民故事,獲得社會熱烈迴響,也期待在台灣社會或隱或現的族群對立氣氛中,發揮修補社會裂痕的融合橋樑功能。
外省台灣人協會(簡稱外台會)秘書長黃洛斐表示,許多同樣出身學生運動的朋友一直參與台灣民主與社會進步的打拚,但在後來選舉中,發現原來的朋友變了,變成用政治與立場看其他人如老榮民,令很多人難過,也促成外省台灣人協會(簡稱外台會)成立。
身為外省第二代的黃洛斐說,全世界的軍人都用年輕的性命捍衛國家,到老後,許多國家都有軍人退休制度,台灣近年卻對老榮民以放大的挑動態度做政治論述,許多外省榮民長輩的生命故事未被好好整理,長輩們已不認識當初所為奮戰的國家;但人要被社會接受、要被政府肯定,因此,外台會希望用文化的、軟性的方式,引導社會對立的兩方看到對方的故事且相互理解。
外省台灣人到底有多少?黃洛斐指出,近代戰爭導致的又一次人口大遷移,估計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時,跟著來台的所謂外省人大約兩百萬人,其中,有六十萬名軍人,與當時的台灣人約六百萬人在蕞薾小島上,從二二八白色恐怖事件至今六十多年,族群融合的道路艱辛有如難於上青天,也成政治人物操弄分化的工具。
前述六十萬名軍人與眷屬安置在全台灣各地的眷村,形成世界上唯一的眷村文化,隨著一甲子時代變遷,許多老兵逐漸凋零,眷村逐漸老舊破敗,國民黨政府因此推動眷村改建工程;而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最新統計顯示,榮民總數剩約四十九萬人,僅有八萬餘人有資格領取就養金,其中有一萬三千餘人是本省籍榮民。
擔憂眷村明年九十八年度全面拆建後,台灣重要文化特色之一的眷村文化將消逝,外台會也督促跨黨派立法委員修法把文化保存納入國軍眷村改建條例,外台會創辦人之一、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張茂桂時常說,希望眷村成為台灣多元文化、公民社會的資產。
外台會也試圖透過文化工作的人性關懷及記憶重建反思來修補社會裂痕,今年推動榮光眷影社區紀錄片人才培訓,經過專業培訓,來自各行各業各年齡層的「導演」初試啼聲,掌鏡轉出外省庶民的時代辛酸,影展的「父親」、「聚落」、「外省第一代」三個類型紀錄片十部,在叫好聲中帶給大家更多元的外省台灣人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