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紓困方案:七千億美元如何花?
【大紀元10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蔡蕙如華盛頓特稿)一場由美國金融紓困法案演變成的政治角力戲碼,終於在美國總統布希將法案簽署生效後落幕。不過,這項由提案至立法僅短短兩週的計畫要付諸實施,真正的問題才開始,而如何運用這筆紓困金,攸關方案成效,也是首先必須面臨的問題。
綜觀整個方案,最重要且最引起爭議的部分,在於賦予美國行政部門權力,使用七千億美元納稅人資金,購買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經由與國會折衝,布希政府只能立即得到兩千五百億美元,若有需要,可多給一千億美元,而剩下的三千五百億美元,國會可予以否決。
這項措施的用意,是藉由購買那些受次貸危機衝擊而資金流動性不佳的住宅與商業抵押貸款相關資產,紓緩金融機構財務狀況,再由購買資產的美國政府持有至市場穩定,並伺機賣出。
在保護美國納稅人的措施上,法案將以成立委員會的方式,監督政府使用這項權力,並要求受援企業予以財政部獲得股權的權力。若政府五年後無法由購買的資產獲得回收,行政部門需想方法讓損失獲得回收,包括可能對受援企業課徵特別稅。
為了讓企業承擔更多責任,這項法案也限制受援企業主管的薪酬,包括這些企業未來新的契約中,對重要主管享有「黃金降落傘」高額離職金的設限。法案也提出成立一保險金系統的計畫,由金融機構繳付保費,擔保部分不良資產。
方案最後更增加了超過一千億美元的一系列企業與中產階級減稅措施,實質上將整個紓困案金額擴大至逾八千億美元。另外,銀行倒閉受政府接管時,聯邦保險全額保障的存戶額度由十萬美元,暫時增加到二十五萬美元;而聯邦存款保險局可向財政部借貸的金額,在明年底前無限制提高,以確保銀行倒閉時可保障存款戶頭。
財政部長鮑爾森在國會通過法案後表示,政府將「快速實行」新的法案。究竟七千億美元如何運用效果最好,學界眾說紛紜,但專家多認為這項計畫要實施,仍有許多執行面的問題需要處理。
首先,財政部要向誰購買資產,購買哪些資產,以及如何購買資產,有待進一步的細節釐清。另外,如何為購買的資產「定價」也是一大考量。
財政部尚未公布具體執行計畫,而根據鮑爾森先前的提議,美國政府可能會透過「反向拍賣」的方式,以最低價進行收購。也就是說,政府可能先建議一個收購條件,再由有意者出價,而財政部收購出價最低者,一直到買到了希望的數量。
根據計畫,美國政府也將雇用民間經理人,在財政部裁量下管理資產。財政部官員曾透露,他們計畫雇用五到十個資產管理顧問公司,管理這項計畫,也會雇用相關專家協助執行。
對於財政部的構思,紐約智庫「外交關係協會」專家馬勒白分析,這項方案要有效,很重要的問題是,財政部購買不良資產是否會鼓勵其他投資人進場收購。
有看法認為,美國政府收購這些資產的價格必須夠高,才有助阻止銀行狀況繼續惡化。一些華爾街人士也相信,鮑爾森以較預期高的價格收購資產,既可刺激市場,又不會讓金融機構蒙受損失。
不過,馬勒白認為,要鼓勵其他投資人的買氣,美國政府必須廉價購買這些資產,如此一來,其他看好更高行情的買家自然會進場購買。不過,低價收購勢必讓受援的金融機構承受損失,而面對這樣的兩難,他指出,財政部必須為購買資產訂一個「低,又不會太低」的價格。
至於這項七千億美元方案是否可以發揮最佳效用,不少經濟學家也提出不同的觀點。
這樣的觀點可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政府應直接投資銀行,讓效果往下滲入借款者;另一派則說,政府應購買有問題的個人抵押貸款,讓效果向上延伸至銀行。鮑爾森購買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的方案,較像是在兩者間。
更甚者,相較於美國借貸市場的巨大規模,一些學者憂心方案可能不足以解決法拍屋的根本問題,以及填補銀行黑洞。
所有的爭論,都是希望找出一個解決危機的最佳方法。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副總裁與經濟研究總監蓋爾則向中央社記者表示,並沒有最好的解決方法;但他認為,「作得少的風險,大大高於作得多」。
他比喻,不良資產就像疾病,美國政府的作法是把毒害拿掉,但問題仍在,只是由私人企業轉移至公共部門。政府紓困方案的目的是讓市場恢復運作,但「總會有人需要承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