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源回收」到「綠色科技」
【大紀元10月4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飛、宋惠編譯報導)當高科技產品不斷推陳佈新之際,整體環境的汙染也隨之加劇,並蔓延為全球性的問題。儘管垃圾掩埋和焚燒技術不斷改進,但科技產品銷毀過程中釋放出的毒素,仍然對人體健康和環境造成很大的傷害。資源回收因而成為各國減少汙染的防治措施。除此之外,專家提出「綠色科技」的概念,希望科技業者製造出可以被大自然分解的產品,儼然成為下一波的工業革命。
任何東西都可以回收再利用
2003年美國人每天每人平均產生四點五磅垃圾,遠高於1970年的三點三磅。其中70%的垃圾以填海或焚燒方式處理,而沒有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近年來,美國改善了垃圾處理技術,法律嚴格執行資源回收政策,不僅減少了空氣和水質汙染的情形,也改善了民眾的健康,加州癌症過去十年的病發率降低了45%。
研究顯示,幾乎所有的垃圾都可被回收再利用。例如,舊電腦可以送回製造商,將元件拆解回收;若電腦還有八成能運作,可以捐給需要的機構學校。美國克里斯蒂娜基金會 (National Cristina Foundation)可以提供需要電腦的學校或組織名單。
舊的手機與電腦一樣含有毒素。與其丟棄,不如捐出來幫助他人建立新的生活。美國非營利組織無線基金會(The Wireless Foundation)可以重新設定你的手機,裝入緊急號碼和庇護信息,並把它交給有家庭暴力風險的婦女。
其它電器 如電視機,掌中寶(PDA),照相機,打印機碳粉匣或MP3播放機,在美國有一個組織可以回收你的電器進行出售,然後把賺來的錢捐獻給一家全國乳癌慈善組織。讀者可以查詢居住地是否有類似的組織,也可以查詢當地有哪些商家願意提供資源回收。
此外,用壞的可充電電池(包括Ni-Cds,Ni-MHs,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電池)也可回收再利用。例如美國RadioShack有回收站,將回收的電池分解出的鎳和鐵,再投入不鏽鋼產品中重新使用,鎘可以用來補充新的電池。汽車、輪船和摩託車電池含有鉛,應被回收;很多汽車商店在你購買新電池時回收舊電池。
綠色科技是下一波工業革命
正當已開發國家努力降低汙染和減少廢棄物之際,被時代雜誌譽為2007年環保英雄的德國麥克‧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教授積極遊說企業,提出「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概念,呼籲科技業者從產品設計開始就應該是零廢棄,能被大自然分解的,此概念正逐漸影響科技產業,被視為人類下一波工業革命。
麥克‧布朗嘉分析工業革命以來,整個產業生產的核心錯誤,在於設計之初,就未考慮到環境影響以及產品的生命周期。布朗嘉問企業:「我們清楚顧客需要什麼樣的肥皂,但是河流又期望什麼樣的肥皂呢?」當恆河的婦女在河邊洗滌衣服,清潔劑流入河水,在光滑的魚鱗上會留下什麼?我們又會吃下什麼?
布朗嘉問企業能不能製造一輛汽車,在使用五年後要報廢時,所有的報廢物都能夠被自然界分解,或是再重新組合成新的產品。 綠色科技的產品不僅不能留下廢棄物,也必須是無毒的。 針對中國生產的諸多含鉛玩具和其他有毒食品、物品等,布朗嘉諷刺地說,布什總統不用到處去找生產國防武器所需的化學元素了,只要到中國去找就好了。雖然是個笑話,也是值得我們深思。
布朗嘉提出的解決方案不是一點一滴彌補工業革命的傷害,而是邁向「下一波工業革命」(Next Industrial Revolution)。布朗嘉認為現在世界各國著重資源回收、減少廢棄物的努力,對整體環保的進展還不夠。布朗嘉認為,新的工業系統必須謙卑的向大自然學習,在大自然裡,根本沒有廢棄物這個概念,所有東西基本上都是養料,都可以回歸土壤,
布朗嘉提出的從搖籃到搖籃的目標,不是在減少廢棄物,而是將工業產品的廢棄物轉化為有用的養料或成為其他對人們有用的東西。一個無法被自然界分解的垃圾,不論是地下掩埋場或焚化爐,都會產生更高的致癌物質,變成汙染。布朗嘉說:「要了解什麼是我說的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只要走一趟堆積如山的垃圾掩埋場或焚化爐,就明白了!」
布朗嘉的這項呼籲,不禁讓人想到中國古老的科學所發明出來的東西都是可以被自然界分解、循環使用。下一波工業革命可謂是現代人面臨工業革命以來的科技災難下的省思,也間接印證了古人的智慧。
(//www.dajiyuan.com)
參考資料:天下雜誌
2008年7月18日,中國四川綿竹縣一處塑膠瓶廢棄場。根據中國塑膠製造業者估算,中國每年製造650萬噸的垃圾。 (Getty Images)
洛杉磯市議會近日同意,如果加州不對索取塑膠袋的消費者徵收美金25分的環保稅,將於2010年前禁止塑膠袋的使用。 加州Manhattan Beach市跟進要求商家不提供塑膠袋,此舉引起十家塑膠袋業者聯名狀告洛杉磯高等法院。 (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