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28日訊】「自然界蘊藏著無盡的寶藏,如同五味的茶韻,耐人尋味。」這份耐人尋味,讓青年畫家王毓麒從自然界蘊含的美感,沈澱出屬於他的瞬間感動,進而在方形場域當中,演繹出一幕情境,一段記憶。
時序踏入9月,秋高氣爽的感覺悄悄到來。某天,再次造訪王毓麒的「荷風藝術空間」,順著狹窄樓梯,從一樓爬上四樓頂加蓋的小屋,對平日少運動的人來說真是很大挑戰,到達目的地時,我早已上氣不接下氣地喘著直喊「不行了!爬不動了!」。而這時理著小平頭、態度緬靦的王毓麒一身休閒裝扮,早已砌壺好茶站在門口處迎接我們。
比賽常勝軍
今年35歲的王毓麒,才華洋溢,18歲便獲得中華民國版印年畫三年首獎的殊榮,隨後獲得2003年台陽美展油畫類金牌、2006年全省美展油畫類第一名、2006年獲得日本東京國際美展油畫首獎及亞洲美協20週年國際公募展油畫金賞等國內外藝術創作大獎。
不僅如此,2004年,曾獲選參與法國藝術家沙龍展,作品陳列法國巴黎大皇宮展出;2006年,作品入典「全球華人創作藝術年鑑」,並且榮獲玄狀大學傑出藝術成就榮譽;而且台灣美術館、國父紀念館及歷史博物館也皆有典藏他的作品。
王毓麒畢業於復興美工學校,在同學邱振國的眼裡,他是一位專注的創作者,傾全力在畫畫的人,邱振國說:「其作品已具備了藝術家少有的大器。王毓麒參展的企圖心強盛,比賽幾乎都拿首獎;但最難能可貴的是,他不會引以為傲,反而以平常心看待。」邱振國是三重市邱老師美術教室教師,也是其多年知交好友,在美術創作上不斷提供給他許多寶貴意見。
生活樸實,傾心投入創作
跟隨王毓麒轉身走進屬於他的一方天地,入口處一台不起眼的收音機正播放旋律優美的古典樂曲,伴著曼妙音符,我們踩著輕快步伐,要一窺王毓麒的油彩世界。
當踏進畫室時,首先迎面而來,是他為故鄉台南麻豆「十二婆姐陣」而創作,底下還擺著五顏六色的顏料和彩筆,王毓麒說要趕赴今年十月中的展出,現在只畫了八成。隨著視線越拉越遠,對角一張大辦公桌靜靜地躺著,右側牆上還掛著今年暑假剛展過的幾幅油畫,左側則是擺著幾張矮桌椅,王毓麒收了幾個學生,一邊教畫畫一邊專心創作。所有陳設,一如他樸實而無華的個性,簡單至極。
由於油畫的顏料具揮發性而且有毒,作畫時空氣流通很重要,王毓麒在父親王紀明退休以後,便把父親的溫室改成畫室,在沒冷氣的頂樓作畫,經常揮汗如雨,但他把「吃苦當作補」,不以為意。
再進去,另一間是他的小書齋,王毓麒熱心地邀請我們登堂入室。在不到幾坪大的書齋內屈腿席坐在竹製方形平台上,優雅音符縈繞耳畔,彷彿穿越時光隧道,體會著古代文人品茗論畫的雅趣。
作畫時,王毓麒總有悠揚的音樂相伴,就像在畫布上作曲一般,畫畫對他來說是很快樂的時光。因為他認為,除了能夠自由的將想法表達在作品上之外,透過描繪的過程,可以將浮動的心情靜化下來,心境上開闊,觀察自然界種種變化也能更深入。
寫實帶印象風格
在繪畫的過程中,王毓麒所致力的是遵循「以自然為師」,如何將源於自然的暗示,巧妙的納入畫中結構,而不失其均衡,切實做到「雖無常形而有常理」之意境。每當提筆的時候,他總是須要透過冷靜的思考觀察,去發掘出自然界所蘊含的美感,「要如何把它提煉出精華」是他常思考的問題。
就表現手法風格上來說,王毓麒是以寫實帶印象派的方式處理光影的虛實,利用光影強弱的變化、色彩的冷暖與物體本身的精神韻味等各種元素來構築畫面,如此運用,由色彩堆疊出厚實的肌理往往會在色塊本身發酵,產生趣味性的強度,並營造出時間性及象徵性的感情與和諧的世界。
以油畫作品「憶」為例。一向疼他的阿嬤生病了,王毓麒為了表達對至親的不捨而提筆創作。畫中他刻意將阿嬤慈祥的面容與一張舊照片產生時空的強烈對比,油畫布上一筆一筆累積、堆疊的底彩,從而襯托出其表層鮮明的意象。作品曾獲選2004年法國藝術家沙龍展。
另一幅「阿嬤」,王毓麒的用色更亮麗。畫中阿嬤手中一串佛珠,心靈的寄託,讓他體悟人間的美好,他將這美好化作天邊一道彩虹。這幅作品獲得2003年台陽美展油畫類金牌獎。
他也擅長水彩畫。水彩畫「父親」,王毓麒以淡彩多次重疊施色,掌握透明清新感與材質特性的發揮,祥和的柔光表現父親莊嚴的唸佛神態,體現父親輕柔淡雅的高貴氣質,作品非常傳神。在其暑假第八次個展茶會上,獲得樹林市美術協會簡惠美理事長誇讚:「看到作品想起自己在遙遠一方的父親」。
在藝術創作的歷程中,頌揚人性的慈愛光輝與大自然的美好,一直是王毓麒所熱愛的題材。王毓麒說:「人物寫實比山水畫更困難,也比較好發揮,因為人有神韻,每個人都不同,是繪畫者很難捕抓的一項。」
父親刻意栽培
王毓麒父親王紀明是台南麻豆知名的陶玻藝術家,從小耳濡目染,在他記憶中,國小二、三年級時,父親畫畫,年幼的王毓麒總喜歡在旁邊跟著塗鴉,創作中,父親偶爾會拾起洗好的畫筆甩一甩,一甩就甩到他的右邊臉,從此變成像胎記一樣。王毓麒愉快分享這段美好的回憶,臉上露出淺淺的笑意。
王毓麒繪畫的才氣遺傳自父親,接受正規的訓練,則是始於復興美工。在復興美工時期,什麼都學,包括油畫、水彩、素描、雕塑等各方面;一直他到三年級的時候,才確定自己的方向,想在藝術方面做發展,因此選美工科的繪畫組,專攻油畫、水彩創作。
1992年,復興美工畢業之後,在父、母親支持下,王毓麒慕名跟來自中國大陸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張仲則學畫。張仲則是中國大陸著名藝術家,擅長畫貓,作品以簡練著稱。中途,他也曾想重拾書本繼續深造,便到台北市南陽街補習半年多後去考試,結果沒有考上,無功而返,只好隨著張仲則回到南京藝術學院打油畫和素描繪畫基礎。從此,步入了他人生的另一個轉折。
南京苦學圓夢
在南京,大學四年的課程密集一年裡面學完,王毓麒回憶,每天一成不變的畫畫生活很辛苦,有時候上午可能素描,下午就畫油畫,那時候南京木刻版畫蠻興盛的,晚上再跟張仲則學版畫,版畫用水性的顏料刻在木板上面比較環保,讓他對版畫產生很大興趣。
在南藝大一對一的學習,張仲則是恩師,對他視如己出,生病的時候帶他去看醫生,為了怕發生危險,還規定活動範圍不能超出南藝大。王毓麒也感師母對她的照顧,他回憶,每次畫累的時候,看到她在旁邊洗菜,葉子一片片洗,非常細心,因為用心做出來的飯就不一樣。
南京雖說是火爐,冬天也挺難熬的,乾燥的皮膚常龜裂到流血,讓他吃足苦頭;但是一生頭一次看到雪,也讓他很興奮,他說:「有一次在教室裡面畫,同學說外面在飄雪的時候,他興奮地趕快跑出去摸那個雪。過了一個月,早上一起來整個學校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30歲進大學,當老師級學生
雖然多次在國內外繪畫大賽奪冠,藝術創作實力備受肯定。從南京返台後,王毓麒覺得如果只是在純藝術上表現好像稍嫌不足,30歲還考進玄狀大學視傳系當起大學生。在學校期間,許多美術科系的老師獲獎次數遠不及他的輝煌,師生常讚譽他是一位「老師級的學生」。
儘管生活及物質環境並不寬裕,王毓麒從未想過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退卻;反而把創作當作是一種修行,期望自己的作品能帶給這個世界一些美的訊息,進而提升至精神上的昇華。(所有圖片提供:王毓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