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性天氣增多增強 長期預報刻不容緩
【大紀元10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二十六日電)全球異常天氣事件有頻率增高、強度增強趨勢,傳統的逐日天氣預報外,季節預報乃至年代變化預報,成為國際關注焦點;台灣地狹人稠、地形陡峭,且易受颱風侵襲,如何提升氣象災害預測及預警刻不容緩。
今年七月卡玫基颱風侵襲台灣,驚人雨量和降雨造成十多人死亡、失蹤,及新台幣十億元以上農業損失;九月辛樂克颱風再度重創台灣,二十多人死亡、失蹤;今年初低溫則造成澎湖海域凍死魚達三千噸。
異常天氣事件常導致嚴重傷亡和財產損失,使得全球政治、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決策者,對未來天氣和氣候預測的資訊需求迫切。
氣象局長期預報課課長賈新興表示,在全球暖化趨勢下,人們不僅著重未來一季,還要關切未來五年、十年,甚至百年的天氣和氣候的演變。
氣象局資訊中心副主任程家平引述聯合國去年公布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的報告指出,全球暖化有可能加強極端氣候事件對社會經濟衝擊,尤其是對人口密集的海岸區域和海島國家影響最大。
程家平表示,過去十餘年來,因氣象觀測儀器的發展,觀測資料的時間與空間解析度提高,豐富及高品質的觀測資料,使得氣象科學研究突飛猛進,再配合高速運算電腦,可對氣象系統未來演變做出更佳模擬,擴大氣象預報資訊應用層面。
程家平指出,目前歐盟、美國及日本等先進氣象預報作業中心都全力拓展三到六個月的「短期氣候測報業務」。美日歐盟氣象界也積極往零到十二小時的「短時天氣預報」發展,以支援災害性劇烈天氣的防災、減災及救災需要。
氣象局引述美國國家氣象局環境預測中心的策略規劃文件指出,大氣現象預報時限可由數分鐘到數十年,各種不同時距的預報產品,有不同應用範圍。例如,短時天氣預報對防災防洪的整備及預警非常重要;短期氣候預報對社會經濟活動和國家資源調度管理有相當大的影響。
程家平說,如果政府預知隔年有乾旱發生,就可及早訂定休耕計畫,為補償預做準備;若提早得知隔年夏季高溫多雨,就可及早進行登革熱防治規劃。
中央氣象局除每天、一周、一個月和季的天氣預報,目前也著手加強數小時的劇烈天氣預報及半年期的長期預報能力。
不過,氣象預報科學與作業能力的進步,通常是以十年為單位,成果不易立竿見影。氣象局表示,以頂尖的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為例,經過五十年努力,大約每十年才顯著增加一天的預報能力。
氣象局自1983年獲得政府支持投入資源發展數值天氣預報作業後,持續引進國際先進作業技術,再加入區域特性的本土化發展策略;二十五年來,約九到十年相關預報能力才可取得一天的進展。不過,跟隨先進國家的發展歷程,台灣半年天氣預報應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