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相聲名段之傑作探源》( 四 )
*對口相聲《找堂會》︰
傳統相聲中以豆腐為表現對象的共有三段,即《磨豆腐》、《豬吃豆腐》、《找堂會》。九十年前,豆腐是最便宜的素菜之一,上不了宴會席面。當時,曲藝藝人組成班社,除了街頭或茶園作藝外,還常常到官宦人家走堂會。
按一般習慣,管吃管喝,還付給一定的報酬和賞錢。如果飯菜特別好,可以少付一些報酬。如果碰上演出行業不景氣,也可以只管飯,不付報酬。因此,找堂會,首先要問︰「是八大碗還是海參席?」看看差事美不美?藝人常說︰「賣藝就是為了這張嘴啊!」
《找堂會》是「撂地」藝人根據生活經歷與體驗創作的。它諷刺的是那些社會渣滓——靠跑合拉縴從中牟利的掮客。這種人憑一張嘴,茶館、書館裡轉,賺佣金,討賞錢,至不濟也要騙上幾個車錢,喝杯蹭茶,抽根蹭煙,屬於“以剝削藝人而活”的角色。
由於藝人們對他們非常反感,編成相聲,也就淋漓盡致,入木三分。這段相聲主要通過「貫口」,渲染跑合的能說會道,虛張聲勢,花言巧語,騙人上鉤的醜態,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口相聲《對春聯》︰
這段相聲是張壽臣根據李德錫的傳本豐富發展而成的。他曾說︰「當初李先生和張德泉使響了這塊活,傳到我這兒又經過加工。」在這個“子母哏”的段子裡,甲乙二人有同樣的文化素養,談古論今,頭頭是道,天文地理,無所不曉。乙出上聯,甲對下聯,你有來言,我有去語,脫口而出,應答如流,或是假作搜索枯腸,張口結舌,無非是為抓哏取笑。尤其是「象聲」詞的運用,具體、形象、恰切,頗有獨到之處。
*對口相聲《誇住宅》︰
這段相聲是數趟子的「貫口」段子,「墊話」運用的是岔說的手法,通過四字對句的方式,描繪了孔雀台、阿房宮、臥龍溝、大觀園的景色。進入「正話」,又通過對大門內外、前廊後廈、東西配房以及裝飾擺設的誇張描繪,生動的介紹了中國古典式住宅的寬敞、古樸、幽靜、雅致。最後歷數各種鐘錶名稱,抖響「包袱」,耐人思索,饒有興味。
《誇住宅》注重辭藻,文學性強,屬於「清門」相聲,至於「墊話」的呈現則因人而異。
*對口相聲《文昭關》︰
這段相聲是根據生活中的故事加工而成。大弓《梨園話舊錄》裡說︰
「清末,譚鑫培﹙人名﹚應上天仙﹙人名﹚之聘來津,配演名伶赴站迎接,譚卻漫不為禮,且謂︰『當面恭維人者,暗地必罵人。』因頗招怨謗,群思有以報之。」意思是指這位譚先生,先前對於大家到車站接他來天津演出並不領情,還冷言冷語說︰「會當面說人好話的,必定在背地裡罵人。」於是招到大家怨恨,便想找機會整治他。﹚
「會譚之跟包未至,暫由該園代備。群以金賄跟包,囑檢理一切道具時,設法挫之。」不多時發現,原本應該跟來幫譚先生打點上台配備的“跟包”助手還沒來,只好暫由園方代備。此時大家便以金錢來賄絡這位助手,交代他在準備譚先生道具的時候,要想辦法讓他出醜!
「是晚譚演《文昭關》,伍子胥例應配劍,而跟包反掛以刀。」當天晚上譚先生演出《文昭關》一劇,原本主角伍子胥應該是配劍的,可這位行頭助手卻反而給譚鑫培掛上把刀。
「譚出場時已偵知為刀,然猶從容豋場。其子小培操琴,見狀大窘。」到了譚鑫培出場時已知被配上了刀,但他還是從容豋場了,而他的兒子小培剛好在場上操琴伴奏,看到這副光景是非常的困窘。「乃譚唱至︰『過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滾油煎』時,改為『過了一朝又一朝,心中好似滾油熬,腰中空掛二尺刀,眼前的仇人殺不了。』台下采聲雷動。」
﹙待續﹚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