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全球首座 嘉義北回歸線立標100週年

人氣: 2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1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縣十八日電)位於嘉義縣水上鄉的北回歸線地標,是全球第一座北回歸線標誌,一百年前的十月二十四日台灣縱貫鐵道全線通車,北回歸線標誌也同時落成,如今已演變到第六代,見證台灣近代史的發展。

所謂「回歸線」是根據天文學上的黃赤交角,在地球上劃出的兩道等緯圈,北半球是「北回歸線」,南半球是「南回歸線」;回歸線可以清楚劃分溫、熱兩帶,北回歸線是太陽直射地球的最北界線,此後即逐漸南移,冬至則直射南回歸線。

根據維基百科全書指出,北回歸線的英文名稱(Tropic of cancer)起源於兩千多年前,當夏至太陽直射北半球時,是處於黃道十二宮的巨蟹座位置,從此回歸原處,因此稱為「回歸線」,而不是「迴歸線」。

北回歸線通過的國家和地區有:台灣、中國大陸、緬甸、印度、孟加拉、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西撒哈拉、巴哈馬、墨西哥等國家,目前全球有九座北回歸線地標,都在海峽兩岸。

其中,位於嘉義縣水上鄉下寮村的北回歸線標誌,興建於一百年前(西元1908年,即民國前四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日本明治四十二年),是世界上第一座北回歸線標誌,興建這座地標的緣由,是為了慶祝台灣縱貫鐵道從基隆到高雄全線通車,當年設置的緯度是北緯二十三度二十七分四秒五一。

根據天文學家的研究,北回歸線在台灣的移動,最北到台中、最南到屏東,移動一個週期要一萬八千年,根據1976年召開的第十六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2000年北回歸線的位置在北緯二十三度二十六分二十一秒四四八。

專家據此推算,今年的北回歸線在北緯二十三度二十六分十七秒七零零三,也就是距百年前立標的位置,往南移動了約一千四百公尺,即在水上鄉柳林國小北方附近。

歷經百年的滄桑,百年前以竹子搭建的地標早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外型類似飛碟的第六代標誌,並與第五代標誌並列。為了讓民眾了解北回歸線地標的演變,嘉義縣政府把第一至第四代標誌,依歷史照片重塑,因此民眾可以看到六代地標塔同時矗立的景象。

北回歸線太陽館館長邵冰瑩表示,百年前興建的第一代地標,是以竹子為建材,相當簡陋,九年後(西元1917年)在颱風中被催毀;第二代地標以木頭為建材,於1921興建,兩年後(1923年)日皇裕仁以皇太子身分來台巡視,指示以水泥改建。

第三代的水泥地標塔,於1926年改建完成,但卻在1941年12月16日發生的草嶺大地震中被震毀,翌年拆除重建,成為第四代地標塔。然而,與第三代地標塔有相同命運的是,第四代地標塔毀損於1964年1月18日的「嘉南118大地震」。

為了保存地標,水上鄉公所購得地標周圍的民間土地,興建第五代地標,並於1968年整建完成,矗立至今。

1988年十月,也就是北回歸線立標八十週年時,水上鄉籍企業家曾老吸捐獻新台幣一千五百萬元,並由中央、省府各配合一千七百萬元、縣府配合兩百萬元,進行第六代地標館主體工程興建。

第六代地標塔的外型酷似飛碟,1995年完工後,就獲得「飛碟」或「幽浮」的外號,在現任嘉義縣長陳明文的強力推動下,於2004年改建為太陽館,整建工程於2005年十月二十二日完工開幕,目前是全縣的科學教育中心,經常辦理科學、天文展覽,是知性旅遊的好去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