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2日訊】說起來諾貝爾獎、奧斯卡獎堪稱兩串最酸的葡萄掛在枝頭,總是惹得很多國人在下面仰望之。每次希望、每次失望。即使在又一年的失落裡總有「那葡萄是酸的」這種台詞出現,也不會耽誤下一年依然看著那個葡萄架。
按說諾貝爾獎裡也有不少是華人的身影,至今在諾貝爾獎上實現「零」的突破所蘊含的意義,不是為了證明華人在科學上腦子如何好用,而是尋求一種在大陸從事研究而獲獎的感覺。這個邏輯鏈條基本是這樣的:大陸人士獲獎可以證明其體制也是可以培養人才的,間接證明其合理性而已。其實不過如此,大致相當於舉國體制的金牌、美輪美奐的奧運會。前蘇聯不是也能得麼?印度不是也能出麼?我們為啥不能有?為啥不能向前走、一直融化在藍天裡?
只是這東西要是真的用錢能堆出來的話,確實也就早得了。可惜的是,你不能指望一方面在教育的時候抹殺掉個性與創新精神,以免出現獨立的思想,然後還指望這些人在後來的日子裡天馬行空加上紮紮實實的工作,捧回個諾貝爾獎給你吧。這種情形基本可以用妄想來形容。即使出了幾個天才沒有被幹掉,基本能走人的也就走人了,一般都是在國外給別人拿獎去也。
這個其實倒不是我覺得好玩的重點,科學嘛,並無國界之分,相信那些研究造福的也不會只有獲獎者所在國的老百姓。我覺得好玩的是,可能有兩個獎項是我們這裡有些人最不能容忍獲得的:和平獎與文學獎。
這是什麼原因我想大家都是清楚的。弔詭的是,從目前的情況看來,最有點希望的也就是這兩個獎。沒辦法,科技是技不如人,其他方面還是有自己獨到之處的。比如這個文學獎吧,中國古人早有說法,叫做「江山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大致的意思是說,要是國家不幸的話,這種痛苦就能形成偉大的文學作品。文學我是外行,不知道是不是悲劇比喜劇更能入得廳堂。大致想來應該是如此吧。
至於和平獎的獲獎態勢也大致如此。別看有些機構或者個人寫不出一篇還能看的文章、設計不出一個稍微合理的制度、不能出個能讓大家看得過去的判決,總而言之,幹不出一件人事兒,但往諾貝爾獎輸送合格的和平獎候選人的熱情倒是隨時在迸發著。有時候想想也是挺替有司悲哀的。這邊廂不斷在製造候選人,那邊廂被自己製造的候選人驚得一身一身的冷汗。這到底是出於什麼一個路數,雅人深致、吾等不知。
要是萬一某次真的把這為了讚頌人類智慧與高貴人性的榮譽強加給了我國某公民,這事情還真是不好辦了。譴責其政治性一定要有的,不過這話說出來沒啥人想聽,而且也不好說為啥這是政治性的,因為一說出來就要說說到底是怎麼回事。這篇文章不好做啊。
所以,諾貝爾獎這事兒在有些人看來也是要一分為二來對待的,只是想得的得不到,而不想的獎項在他們的努力下,確實只是個時間的問題了。老實說,從個人來說我也不希望有人獲得那兩個獎項。和平獎見證的是在不和平環境下人類的高貴,文學獎見證的是心靈或者生活的痛苦,即使這些反差能夠證明人性本身,我也願意活在一個庸俗但是幸福、平安的環境裡。可惜,這是我的妄想啊。@(//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