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設計:千篇一律的設計風格
因為構成工業革命的這種從搖籃到墳墓設計模式一直沒有受到質疑,即便是一些表面反對那個時代的運動,本身也顯示出它的缺陷。例如人們希望設計出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解決方案,這種思想在上個世紀成為主流的設計理念。
在建築設計領域,這種理念以「國際風格」運動的形式體現出來,這場運動是由反對維多利亞時代建築風格的密斯,葛羅培斯和柯比意*在廿世紀最初的幾十年裡發起的(那時,哥德式大教堂仍然被設計與建造),它既有社會目標也有美學上的目標。他們希望在全球範圍內用乾淨的、極簡的、能滿足最基本要求的、不受財富和階級差異影響的建築,來代替那些不衛生和不公平的住房現狀:富人們住在裝飾豪華的地方,而窮人住在簡陋、有損健康的地方。有了運送大量玻璃、鋼材、水泥和消耗石化燃料的便宜交通運輸,工程師和建築師們便能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建造這種風格的建築。
今天,這種「國際風格」漸漸演化成流於平庸的風格:呆板、單一、沒有地方特色(不考慮當地的文化、自然條件、能源和物質循環)的建築結構。這種建築物極少能反映一個地區的特點或者風格,如果在柏油加混凝土的「廠辦區」周圍還有一處沒受到破壞、優美的自然風景,就會顯得格格不入。這些建築的內部設計同樣令人感到乏味:密閉的窗子,嗡嗡作響的中央空調,雖有暖氣,但缺少陽光和新鮮空氣,還有統一式樣的日光燈照明。這些建築本來就是為了用來擺放機器而不是為人設計的。
「國際風格」的創始人原想表達對人類「平等」的希望。然而在今天,那些仍然使用這種風格的人卻是因為它簡單、花費不高,不需因地而異。不管是在冰島首都雷克亞維克還是緬甸仰光,它們可以在外表和功能上完全一致。
在產品設計中,泛用型設計的經典例子是大規模生產的清潔劑。儘管各地的水質不同,需求各異,但是主要清潔劑製造商還是只為美國或者歐洲設計一種清潔劑。比如說,生活在當地水質屬於軟水的消費者,像美國西北部,只需要少量的清潔劑,而生活在硬水水質區的消費者,比如西南部,就需要更多的清潔劑。但是在設計清潔劑時,廠商只考慮讓它們能夠起泡,能夠有效地去污除垢,殺死細菌,而不管硬水還是軟水,是使用自來水還是泉水,還是使用溪中有魚的的河水;也不管最終是否要排到污水處理廠。製造商只是加入更多的化學去污劑來消除不同環境條件下的差異。
想想,如果清潔劑能夠洗掉油膩的菜鍋沉積了一天的油污,那麼當這種清潔劑與魚類光滑的鱗或是植物的蠟質表皮相接觸時,會產生什麼樣的情況?經過處理的、和沒經過處理的廢水以及廢棄物排放到湖泊、河流和海洋裡,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研究已顯示,來自家用清潔劑、去污粉和藥品的化學物質,與工業廢棄物一起流進排水溝裡的污水中,對水生生物有害,屆時會引起生物的基因突變和繁殖能力下降。
為了達到泛用型設計來解決一切問題的目的,製造商的設計都是針對最糟糕的情況,也就是說,產品的設計總是以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來考慮,因此總是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此就可以保證產品適用的市場最大。這也反映了人類工業與自然界特殊的關係—人類在設計時總是針對最壞的情況,因為人類總是把大自然看作敵人。@
摘自 《從搖籃到搖籃 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 野人文化 提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