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國內、外的捐血標準多採取年齡、體重限制,目前台灣規定,男性的體重必須超過五十公斤、女性在四十五公斤以上才能捐血。但有鑑於紙片人愈來愈多,部分民眾有體重與身高失衡等狀況,已有醫師建議,可考慮以身體質量指數(即BMI值 )取代體重。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薛瑞元認為,若有本土研究可證實BMI值優於體重,不排除修正捐血標準。
BMI值的計算方法是體重 (kg ) 除以身高平方(m ),成年人的標準範圍是從十八至二十四,可評估胖瘦、肥胖與疾病的相關性。
高醫小兒血液腫瘤主治醫師章人欽認為,體重輕的人會比體重較重的血液量少,對於血液流失的反應比較明顯,但如果只以體重為捐血標準,無法反映出捐血者身高、體重之間的胖瘦關聯。
章人欽舉例,紙片人逐漸增加,這些人可能由於身高較高因而體重合乎捐血標準,然而,以BMI的標準而言已經偏瘦,並不適合捐血,高醫已進行研究,預計6月完成。
此外,部分捐血人在捐血後出現頭暈、冒冷汗、昏倒等不適症狀,台中捐血中心技術組組長王萱慧日前針對2005年到2006年,兩萬兩千零九十三人次的中部地區年滿十七歲高中生,進行「性別及體重對台灣高中生捐血不適反應之影響」研究,去年在美國舉辦的血庫年會中發表。
這項研究發現,高中生首次捐血發生不適的比率約每千人有四點五人,女生是男生的一點八七倍,可能是因為女性體重較輕且捐血時較容易緊張。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