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繽紛手札

台北平溪.東勢格古道.峰頭尖

台北縣平溪鄉以山巒尖峭著名,除「平溪三尖」(石筍尖、薯榔尖、峰頭尖)之外,如孝子山、慈母峰、中央尖,也都以山稜險峻著稱。平溪的登山步道,或多或少都得辛苦攀爬一番,但我記憶中,卻有一條相當平緩的步道,就是瓜寮坑溪步道。

這條步道是由煤礦場的舊台車軌道改建的,路基既寬闊又平坦。步道沿著瓜寮坑溪畔的山腰緩緩而上,前行約20幾分鐘,抵達舊礦場,附近有事務所、舊廢坑及拱橋等遺跡。

由舊礦場而上,瓜寮坑溪的上游溪畔,有兩座古老的小土地公廟隔著溪對望,相距只有幾公尺而已。然後山徑沿著溪畔而行,石階古樸,竹林幽雅,令人印象深刻。我當時判斷,這條山路,極可能是一條古道。後來,山友蕭郎告知,這條山路可越嶺通往平溪東勢格,應是昔日東勢格居民往返平溪的一條古道。可惜當時蒐尋資料,並未發現有山友走這條山徑越嶺至東勢格的記錄。直到最近這條山路才漸漸熱絡起來。

今天再次走這條古道,發現台北縣政府正在整修這條越嶺路,並將步道命名為「東勢格越嶺步道」。這條越嶺路確實是一條先民古道,可稱之為「東勢格古道」或「東勢格越嶺古道」。

上午與山友在平溪國中會合後,從平溪國中對面106縣道旁的登山口起登。拾階而上,不久就接上舊台車道。踏著平緩的碎子路前行,林蔭怡然,右下方傳來瓜寮坑溪淙淙的水聲。步道平緩好走,山友雨傘大哥帶著八十幾歲的母親一起來走這條步道。路旁新豎立的路標,標示著這條越嶺步道全長3.4公里。到舊礦場的前段路約1.2公里,屬於舊台車道,最平緩,老少咸宜。



廢棄的礦場辦公室



輕鬆漫步前行,約半小時,抵達廢棄的舊礦場。昔日的礦場辦公室只剩斷垣殘壁,被青苔染成墨綠,駁坎斑駁,充滿古意。上次來時,發現礦場上方林間有一座隱沒於雜草荒榛中的石拱橋,如今已重新整闢出一條小徑通過橋上,可以近距離觀賞這座拱橋。

礦場附近還有另外兩座石拱橋,一是越溪通往礦坑的泥土橋,表面上看不出是舊橋,但俯身望向溪谷,就可看見石砌的古橋墩;另一座則在礦坑前的獨木橋旁,溪流穿流過一塊巨石洞,看似天然的石洞,卻是一座廢棄的石拱橋;石砌的橋墩依稀可見,只是歲月累積的青苔將人工砌造的石塊與自然岩石融合成一體,第一眼不容易認出來。雨傘大哥母子二人散步至礦場,先行折返,約定下午再會。

由礦場而上,爬過小陡坡,就來到溪畔的雙土地公廟了(註1)。兩座廟都新搭了遮雨蓬,香爐有餘燼,顯示附近的農民仍定期來膜拜。過土地公廟,沿溪畔而行,漸漸上行,約20分鐘,抵達峰頭尖的叉路口。兩年前,我由此處爬往峰頭尖。從這裡起的古道,對我來說,是陌生的旅程了。

古道沿著溪谷續行,踏著溪畔石塊上行,崎嶇濕滑處,都已架設繩索以做確保,不難通行。通過狹隘的溪谷,漸至上游,溪水愈稀,而又遇一片坦地。溪畔有清幽竹林,而從空曠處可以望見峰頭尖東峰,勾起我兩年前辛苦上下岩稜攀往峰頭尖的記憶。



從越嶺鞍部俯瞰梯田草原



由土地公廟前行約20分鐘,行經一處柳杉造林處。由此而去,不到3分鐘,抵達越嶺的高點。心情有些驚喜。這一路而來,多為緩坡,沿途又有礦場、拱橋、土地公廟等古道遺跡,而沿溪畔而行,又有怡人的幽林竹徑,不知不覺中,竟已爬至越嶺高處。

由越嶺鞍部處俯瞰,下方有一片青翠草原,原是農民拓墾的山坡梯田,廢耕後形成一層層的草坪。越嶺下行,不久,就抵達這處草原,草原上有一小池塘。草原邊緣有一戶人家,為東勢格13號農宅。此地冬陽和煦,草原如茵,為古道上難得的休憩佳境。

這片美麗的草原,為東勢格古道添增一分驚艷,而草原的下方溪畔,又有一座小巧古樸的土地公廟,則更添了一分濃烈的古道氣氛。小小的石砌福德祠,面對著潺潺清溪。越嶺過後遇到的這條小溪,已不屬於瓜寮坑溪,但同屬於基隆河水系。瓜寮坑溪向北流,於平溪國中附近注入基隆河;這條小溪則南流注入東勢格溪;東勢格溪注入芊蓁林溪,再向北流,於嶺腳瀑布附近注入基隆河。若說平溪是台北的後山,那麼東勢格可說是平溪的後山。住在後山的居民仰賴這山區一條條的越嶺古道,與繁華的前山聚落聯繫。

福德祠的周遭,有群山環抱,青山綠谷,草原流水,宛若世外桃源。就旅遊踏青的目的而言,此處適合做為這條步道的終點。而順著溪畔小路往下游走,約10幾分鐘,即可抵達古道終點的東勢格10號民宅,接產業道路,位置約在東勢格農路1.5公里處。東勢格10號民宅旁的9號民宅,有一間傳統的土埆厝,向主人詢問,證實這條山路的確是當地居民昔日進出平溪所走的古道。



峰頭尖



原路折返回福德祠,選一處溪畔草原處午餐。溪水清澈,可以用來煮茶及泡麵。餐畢,沿著小溪往上游走。溪畔小徑亦是山區的古道之一,繞行峰頭尖的山腰,通往玉桂嶺。藍天隊剛整理過這條山徑,稱之為「峰頭尖山腰越嶺路」。這條山路可視為是東勢格古道的支線。由於最近多雨,山徑有些泥濘,路況寂寥,但路跡大致清楚。沿途經過一、兩間廢棄的古厝,都荒蕪已久,殘垣已被青苔蔓藤深深擁抱。

行約40幾分鐘,抵達一處支稜叉路處,古道越過稜線而下。循稜而上的叉路,指標寫著「往峰頭尖20-30分鐘」,我不禁心動起來。想起兩年前攀爬峰頭尖,辛苦攀爬2.5小時,卻未能順利登頂。於是當下決定轉攻峰頭尖,同行的山友andy夫婦也有興趣,於是我們三人另組小隊,朝峰頭尖稜線攀爬而上。隊友們則繼續越嶺前行。

由這裡循稜峰頭尖,一路向上,越過一稜後,下坡再上稜;約十分鐘左右,爬上峰頭尖的稜線,再踏上我曾走過的岩稜路;又幾分鐘,來到往白石腳的叉路口。我當初至此處時,已在稜線奮鬥2.5小時,於是決定撤退,往白石腳下山。這叉路口,藍天隊剛豎立新的路標,寫著「往峰頭尖5-10分鐘」。這塊路標,相見恨晚。接著,循稜前進,約六、七分鐘,爬上最後的陡坡,終於登上峰頭尖。峰頭尖,海拔609公尺,有一內務局補助三角點。

平溪三尖,2003年,我登上石筍尖,2005年,登薯榔尖, 2007年的今天,終於順利登上峰頭尖。峰頭尖,是「平溪三尖」中最難爬的一座,山頂有樹林遮蔽,展望卻遠不如石筍尖及薯榔尖,然而爬峰頭尖美好的體驗及回味,反而是登頂的過程。記得上次從瓜寮坑一路攀爬岩稜過來,一尖又一尖,上下又上下,挑戰及刺激的程度,比起筆架山,有過之而無不及。



古樸典雅的石拱橋(普渡長生橋)

 

圖:東勢格越嶺步道(通往舊礦場)

我們由峰頭尖朝另一方向下山,循稜走往玉桂嶺的登山口。下山路,不好走。陡峭的岩壁,濕滑的石塊,不易踏踩,拉繩踩踏而下,只能慢速前進。走一段距離之後,再回望峰頭尖,才第一次清楚看見峰頭聳峭的尖峰,果然不愧是平溪三尖之一。

辛苦攀走了50分鐘,才擺脫上上下下的岩稜,山徑轉而陡下,繞向山腰。山徑一路陡下,可以想見,若走這條路線攀登峰頭尖,也不會輕鬆。山徑通過小溪谷時,石塊相當濕滑,走來戰戰兢兢。從峰頭尖出發,費時1.5小時,終於抵達登山口。不久,就遇到隊友從玉桂嶺產業道路走下來。雨傘大哥已來接應,開車載走幾名隊友返回平溪國中取車。有雨傘大哥協助接駁,今天順利走完全程的東勢格越嶺古道,又成功登頂峰頭尖。

隊友提及,他們沿著玉桂嶺產業道路下山時,發現了一座廢棄的石拱橋,橋頭還有兩座古碑。於是又前往參觀。大約從峰頭尖登山口再往上走約5、6分鐘的路程,即可看見這座跨越藤寮坑溪的石拱橋。橋柱上刻著建橋的年代為民國42年(1953年),年代雖不久,但石拱橋相當古樸典雅。過橋,對岸山壁鑲著一塊石碑,寫著橋名「普渡長生橋」,往前幾步,又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捐獻修橋的芳名錄。再往前行,便進入竹園,之後並無明顯的路跡。

這麼一座眾人齊心捐獻建造的石拱橋,必然不會只是為了通往一處私人的農園而已。這座橋極可能是玉桂嶺古道的遺跡。在玉桂嶺產業道路未闢建之前,古道應是從這裡越溪,通往玉桂嶺。在106公路尚未闢建之前,甚至追溯至更早的清朝年代,石碇地區的移民進入東勢格,不是走現在的106公路,而是由藤寮坑溪谷上行,經玉桂嶺而進入東勢格。玉桂嶺古道的歷史,在一、兩百年以上。古橋的存在,透露了古道的線索。對岸溪畔林間,或許古道路基仍在,或許終有一天會重見天日。

旅遊日期:2007.01.28 (寫於2007.02.05)  



行旅圖



——本文轉載自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www.tonyhuang.idv.tw/ @



溪谷濕滑,都有欄索確保。



幽雅的溪畔竹林路。



古道沿溪行,出東勢格農路。



越嶺往東勢格,古道竹林幽徑。



陡峭路段,已設有護欄及繩索。



古道出口的土埆厝(東勢格9號)。



走峰頭尖山腰越嶺路,繞峰頭尖山腰而行。



眺望中央尖與峰頭尖之間的稜線。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