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十日電)國科會今天發表「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十週年成果」,包括曾空難協尋、在國際刊物發表研究,海科中心今年也改制在國研院下。國研院董事長賴義雄說,台灣是海洋國,對海洋了解卻甚少,將推動研發預算擴編,至少與南韓同水平。
國科會為落實第五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中的「海洋科技—以科技調查、開發與保護海洋環境」目標,1997年8月1日結合台灣大學、中山大學與海洋大學成立「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
國科會表示,至今已建置8個各具特殊功能且相互關聯的實驗室。其中「碳通量實驗室」及「南海時間序列實驗室」在南海建立觀測站,已受國際認同為少數「時間序列測站」之一,曾發表數十篇相關論文及報告,對全球碳循環與變遷的研究有所貢獻。
「物理」及「化學實驗室」進行台灣海域全面性聯合觀測計畫,建立的數值模式除可應用在淡水河口的水文及污染研究外,還可提供海潮資訊,幫助預報研究。
「岩心資料庫」負責保存台灣近年參與重要國際合作計畫所取得的岩心標本,提供台灣古海洋學者寶貴的地質研究素材,提升台灣在國際上的分析能力與名聲。
「沉積物實驗室」以錨碇「沉積物收集器」作為海陸二端沉積物研究的橋樑,同時支援台灣大型整合型計畫研究。「海洋資料庫」收集船測資料所建立的台灣周邊海域地形、溫鹽及地球物理等資料集,每年為軍方與國際提供資訊,亦獲先進國家認同。
「海洋資料庫」與「衛星資料接收站」的結合,可彌補實測資料的不足,並使遙測資料更具實用性。
10年來,海科中心也曾幫助2002年華航空難事件搜尋,聯合學術界研究船及農委會水試一號進行現場探測、資訊預報,提供量測、搜尋、潛水、打撈作業等實質貢獻,飛安會亦直接在復興空難事件中賦予海科中心執行搜尋任務。並編纂「21世紀台灣海洋」,成為國、高中生熱門參考書。
賴義雄強調,對照他在國際執行研究方案動輒新台幣數十或上百億元的規模,台灣海洋資源大過陸地,一年合計各單位預算卻僅6億元,他主張海科中心未來要擴大研究規模,希望上百位研究員群策群力達成,未來一年至少與南韓(43億元)同水平,才不會讓台灣海洋國浪得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