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教養心得

不同的親子關係

【大紀元1月10日訊】由於家中在豬年年底前新增了一隻小豬,我在肯塔基州整整閉關幫傭了一個月。從早到晚,除了天天想念加州的陽光外,就是和大小孫子鬼混。大孫子正處在「兩歲娃兒狗都嫌」的the terrible twos年紀,家裡到處設圍欄,試圖將他「關」在安全的區域,所有櫥櫃加裝反釦機關,仍被他一個個地發現突圍的方法,於是鍋碗瓢盆全成了他的打擊樂器,不亦樂乎!兩歲是第一次開始與人產生「權力鬥爭」的時期,誰的意志力(will power)強,誰就得勝。有些父母或照顧者在筋疲力盡之後,採取投降策略來解決問題。小孫子早產一個月,目前仍悠遊在混沌一片的「自閉期」(autistic stage),只要吃喝拉撒睡一切正常,就搞定了。

在大孫子午睡和晚上睡覺前,我常哼唱兩首中西不同的催眠曲來哄他入睡。一首是由呂泉生作曲,其岳父蕭安居先生和畫家盧雲生先生分別填詞,頗能代表台灣父母心聲的「搖嬰仔歌」。此曲曾在1993年入選為世界十大搖籃歌曲之一;而另一首則是來自布拉姆斯的「搖籃曲」。當我細細去品嚐這兩首歌詞中的意境時,發現它們述說著,也代表了在東西兩種民族文化特性下的不同親子關係。

首先來談談布拉姆斯的「搖籃曲」。此曲有不同的歌詞,大同小異,僅以我記憶中的歌詞,和布拉姆斯的原文翻譯歌詞片段,分訴於下。

寶寶睡呀,快快睡,窗外天色已黑。

小床滿插玫瑰,晚風吹入夢寐。

靜靜聽,寂無聲,寶寶睡在床上。

好寶寶,安睡了,願你睡到天明。

甜甜的睡去,小寶貝,

天使都在附近照看著你。

無聲的夜,安渡著你上達

那愛的夢園地。

前面一段的歌詞,有許多客觀環境上的描述。在西方的家庭,以美國為例,在嬰孩出生前,大半的父母都是費盡心力,安排布置一個溫馨、安靜、可愛的嬰兒臥房,來迎接新生命的誕生。嬰兒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訓練他的獨立,少有與父母同床而睡的,他們認為這是極不安全的,父母因疲憊熟睡時,棉被、枕頭容易蓋住嬰兒,甚至壓到嬰兒也不自知。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是親密而理性的,時刻親吻擁抱,「我愛你」不絕於耳。但對孩子行為上的教養,則大多清晰有序,採用「行為養成術」(behavioral modification),賞罰分明,並善用「增強法」(reinforcement)來塑造孩子優良的行為。

第二段原文翻譯的歌詞,則顯示出宗教信仰是維繫西方社會道德和家庭安定不可或缺的力量。他們認為孩子是上天「賜予」、「託管」的禮物,孩子平安的成長,除了有賴父母悉心的照顧外,每個孩子都有護守天使的陪伴和助佑。他們是父母的孩子,也是神的受造物,父母不能只一味地據為己有。依著年齡的增長,要放手,要尊重其個人成長上的自由意志,不能以父母的權威高壓孩子,孩子不是用來滿足父母「未完成的夢」的工具。

再來看看呂泉生的「搖嬰仔歌」,它後來普遍流傳完整的歌詞共有六段,由嬰孩時期述說到孩子長大,結婚生子,父母殷切疼惜的過程和辛勞。每段都是以當時家鄉婦女們邊抱著嬰孩邊唸著:「嬰仔嬰嬰睏,一暝大一寸;嬰仔嬰嬰惜,一暝大一尺」為開頭的。後面的六段歌詞分別是:

1. 搖子日落山,抱子金金看,你是我心肝,驚你受風寒。

為許多中國父母來說,孩子如同黏在心上的一塊肉,彼此的連結、依戀很深,孩子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父母的心。

2. 一點親骨肉,愈看愈心適,暝時搖伊睏,天光抱來惜。

「癩痢頭的兒子是自己的好。」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對自己的「產品」十分滿意,越看越歡喜。

3. 同是一樣子,哪有兩心情,查甫也著疼,查某也著晟。

一般的樣版印象都認為「重男輕女」是中國農業社會的普遍現象,但這段歌詞卻告訴我們養育孩子要男女平等,沒有差別心。男孩要疼惜,女孩也要栽培。「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並非人人贊同的社會準則、規範。

4. 細漢土腳爬,大漢欲讀冊,為子款學費,責任是咱的。

在一般中國父母的觀念裡,孩子從小到大,一切生活上的所需,父母都盡量無條件的供應。尤其「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孩子的學費是父母要操心張羅預備的,我們只要經濟能力許可,大多不忍心要求孩子要出去打工,賺取自己的學費。反倒是,我常聽聞一些青少年想打工賺零用錢,父母會好言相勸:「只要專心用功,以後賺錢的機會多的是,現在為了賺些小錢,影響學業,得不償失呀!」只有在拗不過孩子的堅決意志,才會勉強答應。

5. 畢業做大事,拖磨無外久,查甫娶新婦,查某嫁丈夫。

父母總是懷著希望,等孩子長大,拿到學位,功成名就,能嫁娶好人家,父母的一切辛勞不會太久,也是值得的。

6. 疼子像黃金,晟子消責任,養恁到嫁娶,阮才會放心。

從小把孩子捧在手掌心,像黃金寶貝一樣的疼著,養育栽培孩子,完全是父母的責任,並不要求回報,並不是人人都有「養兒防老」的期盼。多麼無私無我的愛與親情!只有犧牲與奉獻,不要求孩子還報「返哺之恩」。直到孩子成家立業後,父母才放下親職的責任,安享晚年。有些因成年子女的工作忙碌,許多祖父母可能都還要繼續負起教養孫輩的責任,名之為「含飴弄孫」,獲享「天倫之樂」。

以上所述,可能很多人會認為那是傳統的中國(東方)社會才會有的現象,現在的開明父母親職,其實東西方沒有太大的差別。

我從肯塔基州回到南加州後,幾乎每天都看到在十八號國際電視台的一個廣告。此電視台的副台長是一個中國通,他以其洋腔洋調的中文,大力鼓吹父母購買XX大學錄取內幕的DVD。一位像是中國母親的女士,則用英文回應說:「我想盡辦法去瞭解,『我』能做什麼,(然後改口為『我們』能做什麼,)才能使他(孩子)顯得與眾不同…(而得到名校的青睞。)」

如果根據心理分析學派大師弗洛依德 (Freud, Sigmund)Parapraxes 或slips of the tongue的說法:人在無意間說溜嘴的話,才是這個人在他的潛意識中真正想說的話。那麼,我們可將這位女士所說的話解讀成,「視孩子上長春藤大學為『己任』」,大概是與她的原意相差不遠吧!

原來,儘管在網際網路如何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傳統文化對親子關係的影響,對親情的執著,父母對子女的多少關懷、多少期待,其實都還是根深蒂固地深植在父母心中,這份屬於「根性」的親情,隨著呂泉生的「搖嬰仔歌」,世世代代繼續徐徐傳唱出……

無論專家學者們如何呼籲,父母與子女之間要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界限(boundary),才是最有益孩子的成長。但是,父母這種無怨無悔的付出,還是能讓人不禁感動得淚流滿面。@

(作者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Clinical Psychologist)(//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