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野:我不是秦始皇,但我是一個中國人
【大紀元9月26日訊】最近,國內「經濟學專家」張五常教授,在網上寫了關於開發秦始皇陵的一系列文章,點擊迅速攀昇至百萬量級,而且被各大網站轉載,在國內又掀起了一股「秦始皇熱」,結合最近幾次兩會期間,個別陝西代表屢屢提出開發「乾陵」和「秦陵」的提案。可以看到,目前國內,對以秦始皇陵為首的一些古代帝王墓葬的商業開發有著不小的熱情。通過張五常博客的回覆就能夠感到,贊成者佔絕大部份。而這樣的情況也正是筆者所擔心和痛心的。
因此,我覺得很是應該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首先表白一下身份,在下並不是教授也不是專家,只是一個普通的炎黃子孫,至多也就是曾經在大學裡粗淺地學習過漢語言文學和法律,所以我的觀點可能未必權威。但我想作為一個中國人,對於秦始皇陵這份祖先留下的遺產,至少也應該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利。至於最終結局如何,並不是我或者張教授可以左右。我的本意只是想,讓更多的國人能夠對這筆只有一次「使用」機會的巨大財富,有一些更加理性和慎重的思考。不要做出讓祖先、自己還有子孫後悔的事情。
張教授顯然是比較贊成現階段開發的人,在文章中他對反對派有兩點批評。我作為一個反對派就從這兩點談起
第一,是一個道德問題,也就是大家說的,我們不能打擾先人之墓。張教授對此的反駁是:作為秦陵一部份的兵馬俑已經打開了,發現者也被人們稱為了英雄。而且還列舉近年大興土木的工程所破壞了眾多古代墓葬,很多文物流落民間沒有發揮其本身應有的價值等等。得出的結論就是與其這樣資源浪費,不如先入為主發揮這些古董的「社會余熱」……
筆者覺得,上述這些理由與不打擾先人之墓這樣一個道德問題似乎關聯不大。首先,因施工引起的破壞,更多的是出於偶然而不是故意。而因各種原因流入民間的文物現象,則是一個法律問題,同時又是法律所無法完全避免的現象,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所以兩者都是「特殊個體」而不是「一般規律」。而這些現象與開發墓葬本身也沒有多少直接的聯繫。因為怕文物都被倒賣,而一下子把所有的文物全都先「盜」出來,很不現實也更像一種掠奪。而最終很可能相當一部份文物因保存不善而永久毀滅,這就更像是我得不到的誰也別得到了。
另外,以兵馬俑已經破壞了秦陵的原始完整性,就索性破壞到底則更是一個邏輯上的錯誤。好比是一個司機撞了人,發現這個人傷的很重,將來基本上是個殘廢,但是卻不能死。考慮到自己所要面對的經濟賠償前景,乾脆再倒回來壓死算了,這樣可以一了百了。相信所有正常人,都會認為這是一起很嚴重的犯罪,而且這個人的道德品質也相當惡劣屬於喪盡天良。可是數學訓練得很好的國人,在同樣的方程式裡卻會得出不同的解來。難道繼續把人撞死是犯罪,那繼續破壞有兩千多年曆史的一個古蹟就不是犯罪了嗎?
道德是一個民族立於世界的基礎,中國400多條的《刑法》解決不了社會中的全部問題,法國2000多條的《拿破侖法典》同樣解決不了所有問題。全世界的秩序其實都是靠道德來維繫的。「挖墳掘墓」是道德所絕不允許的,這麼重要的一個原則性道德問題容不得半點妥協。一切的理由都是狡辯。
第二點,是個技術問題,也就是說開掘之後很多文物就將在短時間內毀滅的問題。這個張教授也承認是個問題,不過他老人家還是覺得開比不開「划算」。並列舉了一些處理的方式。其實就是一個氧氣的問題,氧是我們誰都不能缺的東西,但就是這個氧也給我們造成了很多的麻煩,氧會腐蝕很多東西。之所以古墓裡的東西幾千年能保存的很好,跟裡面相對缺氧是有直接關係的。而我們每打開一座古墓都把氧氣重新帶進去,很多東西很快就會被「氧化」了。想好好保存就得把氧抽掉還不能有光。如果沒有這兩種東西我們人就不能看到,那既然都是看不到,現在本來在地下就很好,何必還要費一翻周折挖出來呢?當然文物保存技術決不是只有氧的問題,我想大概張教授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我也不是,所以具體的技術問題我們就不談了,還是談談人文吧。其實這也是一個道德問題。
正如大多數人預想的那樣,以現在的技術開掘秦陵之後,我們的子孫將來再想看到秦陵的真實全貌,恐怕就只有看數字信號的視頻了。但是再高清晰它也是「視頻」而不是「事實」。而今天我們雖然也是摸不著看不見,但是它還仍然是一個「事實」封存於地下。兩者之間之優劣想必大家都會掂量。正如我開篇所提的那樣,秦始皇陵的確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但是我們卻只有一次使用它的機會。在這樣的前提下,是現在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冒險,還是作為「戰略貯備」留到更有把握,或者科技發達不需要開掘也可以見到全貌的那一天好呢?
這樣的事沒有假設,我們只能從過去的經驗裡去總結。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十三陵的定陵,定陵是明朝萬曆皇帝的陵墓,是中共統治中國大陸以後,經中央批准主動開挖的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古代帝王級的陵墓。
我有幸曾經在1991年進過一次定陵的地宮。當時我除了見到地宮建築本身以外,在現場我沒有看見甚麼原來屬於地宮裡的東西。後來通過資料我知道,當時出土的很多不易保存的東西現在已經蕩然無存了。基本上算得上是國寶級文物的萬曆皇帝和皇后的棺材被「扔」到了後山的山溝裡。更加令人遺憾的是,文革的時候萬曆皇帝和他老婆們的「遺體」還曾經被批鬥過,然後被紅衛兵燒掉。就這樣,一個在中國歷史上比較重要的一個皇帝的陵墓就報銷了。
雖然那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事情,可是五十年後的今天,我們的考古科技也並沒有多少實際進展,很多關鍵的技術環節仍然沒有突破,否則我們今天也沒有必要爭論了,也許此刻我正與張教授同游於秦陵地宮之中了。如定陵這樣的悲劇我們身邊還有不少的,比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剛剛打開的時候,裡面躺了兩千年的女主人的容貌都能看清楚,可現在我們誰也不可能再看到這個「活古董」了)……
事實證明,在現有的階段,讓這些中華文化寶藏沉睡在地下,反而是對它們的最好的保護。面對挖一個毀一個開一對廢一雙的事實,如果還是要「霸王硬上弓」,那不知道的這是我們民族的進步還是悲哀。在自然科學領域,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顯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除了上面兩個反駁反方的問題之外,張教授還列舉了開發秦陵的好處。比較著名的就是,為我們算了一筆秦始皇PK迪斯尼的經濟帳。對於這筆經濟效益本身我毫不懷疑,而且我覺得張教授估計還是比較低調和保守的。其實就是2000人民幣一張票也是值的,畢竟全世界就這麼一個,絕無雷同包括巧合都不會有。我不是很富有的人,但是如果秦陵真的在我有生之年挖開了,5000一張票我也得去看看,哪怕是砸鍋賣鐵,因為我覺得值!
說到這我不由的想起近些年來,在全國人大會議期間,很多陝西代表曾提出要開發乾陵的事。其實要挖乾陵或者秦陵的想法不是這幾年才有,早在50年代,郭沫若、吳晗這些專家學者們就曾經建議過中央領導開掘乾陵了(挖定陵就是這些人主張的,而定陵還不是最終目的,是為了挖明成祖朱棣的長陵而做的一次「實戰演習」。結果定陵挖開之後對文化的毀滅,使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共當局實在承受不了道德壓力,所以終止了以後所有帝王陵的主動發掘)。據說方案被中央否決後,郭先生們還為此生再沒有機會,親眼見到王羲之的《蘭亭序》而鬱悶了許久。
其實對這些歷史名人陵寢的好奇,對地下埋藏的寶藏的垂涎,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樣,不管是郭沫若還是張五常,或者是我還有其他人。相信所有熱愛中華文明的人,都很希望親眼看到這些輝煌。可是問題是,這東西不是我們哪個人的,也不是某一個群體的,而是全部華夏兒女的,甚至是全人類的。而且它不光屬於今天的你我,也屬於將來的後人。我們有沒有權利,為了自己的私慾而剝奪更多人的權利。
也許反對我觀點的人會搬出法律來對付我,但是法律本身就很有局限性。今天的法律代表不了今後的社會秩序,今天的標準肯定不會是永恆尺度。如果是以國家的名義來開發的話,那法律就無效了。因為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就是「合法」,不過從若干年後的角度來看可能就是「國家盜墓」。
這裡還是打一個可能是不太恰當的比方,假如宋代的某個皇帝心血來潮,準備大規模開發秦始皇陵,並對當時的人們講:贏政當年是如何如何暴政殘害黎民,如何如何焚書坑儒摧殘中華文化。所以朝廷要替天行道,讓他生前作孽死後不得安生,而且開發之後還能給大宋的旅遊業創收不少,還能為全面客觀的修正秦史做出重要貢獻……我想宋朝人民也肯定會全力支持中央政府的「義舉」。而這樣的事情如果真的發生過,我想今天的人一定會說宋人是敗家子,沒有能力開發卻要毀壞國寶,害得我們今人無法得見這一個偉大的歷史遺蹟。同樣,我們今天的作為難道不會引起五百年後人們的咒罵嗎?
所以,我的觀點就是:在沒有100%的把握的前提下,開掘這樣的事情想都不要想。這歸根到底還是道德範疇的事情。驚動先人的陵墓,在古今中外所有民族中都是不能容忍的事情,並且被絕大多數國家的法律所禁止。不過對於秦陵這種特殊的墓葬,顯然還是開發對人類的發展更為有利,但前提還是要守住道德的底線:至少我們不能使開發變成毀滅。我們既要讓歷史真實的浮現的眼前,也不能因此而讓逝去人的靈魂沒有歸所。
我很想對那些主張開發乾陵和秦陵的人大代表說幾句話,(注意:只是人大代表和各級相關的官員,不包括學術界和非政府人士,學術的討論沒有界限。我主張百家爭鳴,這是好事)。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資源和生存的本領,我們要好好去利用這些去生存去發展。如果一個地區,是靠賣票讓別人參觀自己先輩墳墓的方式,去賺錢去發展經濟,是既可悲又很可恥的事。同樣,我們這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和13億人口的國家,也絕對不可能靠旅遊業去走向全面富強。都說旅遊產業是無煙的工業,其實如果要是亂搞的話,它同樣也是既不衛生也不環保的。
其實光從經濟角度講,秦陵不打開可能比打開的價值更高。為甚麼這麼說呢?因為現代經濟有一個概念叫做「期貨」。這是一個再形象不過的比喻了,為甚麼人們對未來還不存在的東西投以重金炒做呢?這是人性與自然在經濟領域裡一次比較完美的結合。
其實大家想一想我們為甚麼要去看秦始皇的墓,簡單的概括就是好奇心使然。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部恐怖電影越看越怕,但是越怕越想繼續看,目的就是想知道結局到底是如何,可是這些電影大部份結局都不太令人滿意。其實不是編劇導演的水平低,而是我們人性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就像追一個女孩的過程總是很心潮澎湃的,當女孩變成了老婆之後更多的便是平淡。這就是為甚麼過程永遠比結尾美妙的原因。它是我們人類的一個致命弱點,同時又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之一。人的奮鬥必須要永遠在過程中不能有終點,即使達到一個階段性的指標之後,馬上就要制定新的目標。一旦人有了真正的終點也就是人毀滅的時候。所以我斷言,在人類基因沒有徹底改變之前,秦陵打開之後,在經過一段熱潮之後必然走向冷清。當那些無法保存又無法複製的文物消失之後,很多學術研究也會終止,到那時臨潼除了又多了一處「裝修過的廢礦井」之外甚麼都不會有。
而把秦陵當做「期貨」來做,結果就大不相同,既無成本又無風險(既沒有毀滅的危險也沒有失望的危險,誰也不敢保證真的打開了會不會讓我們失望,萬一秦始皇跟我們開個玩笑裡面是空的,那打開的成本都收不回來,還會平白丟失一個賣點)。只要謎底沒有徹底揭開之前,臨潼遊客肯定會一直絡繹不絕。所以不打開才是一本萬利。絕對不是張教授說的那樣,不打開有了也等於沒有。美國的石油放在地下不開採,並不能說他們就沒有石油,因為那叫戰略貯備。同樣,只要我們這些炎黃子孫別把臨潼那塊土地割讓或者獨立出去,這個寶藏永遠是我們的,而且說它值多少就值多少,甚至可以遠遠的高於它的真實價值。這就是「期貨」的魅力所在。
所以無論從道德、研究還是經濟的角度看,不挖顯然比挖要明智和務實的多。所以我現在是堅定反對發掘者。如果誰還想挖請給我個理由先。
筆者按:(為了讓不瞭解情況人的有個簡單的瞭解):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臨潼,據《史記》等有關文獻記載,秦陵當中埋葬了數量驚人的陪葬品,現代歷史學家估計,這些陪葬品至少有500噸。按照今天的價值觀,即使是秦代的一個普通的茶碗都是具有相當價值,而作為皇帝的陪葬顯然要比茶碗有價值得多。所以,這筆可觀的財富一直以來都是開挖秦陵的主要動力之一。
而秦陵的更大價值還在於它的本身,秦陵的規模之大是中國歷代帝王難以相比的,僅它的地宮封土就有115米高(現在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殘存約50米),雖然它的地面建築已經毀滅(項羽所為),但根據多年考證其地下部份應該大體保存完好。這樣一座非常「顯眼」的寶藏,經歷兩千年時光和戰火,經歷了無數次洪水和地震等自然災害,又經歷了無數盜墓者的光臨能夠保留到現在,本身也是一個奇蹟,它的防盜設計以及整個工程水平,都將向世人展示我們民族在兩千年前的高超建築水準。今年我們看到的一處兵馬俑坑已然覺得偉大,而這只不過是秦陵的一角而已。
總之,秦陵是一個偉大的奇蹟,是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的一份珍貴的遺產。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要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財富,而不能去做毀滅他的事情。現在國內有學術界和地方政府已經打起了它的主意。雖然現在開掘秦陵還沒有進入實質性的階段,但筆者覺得,現在寫這樣的東西也絕不是小題大做。
大家都清楚,只要中共將甚麼事情列入了規劃,再想改變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筆者才想在事情還沒有到不可挽回的時候先做一下呼籲。希望所有的炎黃子孫對這個嚴肅的問題保持足夠的重視,在鬥爭中享受快樂的中共已經做出了很多違背常規的事情。我們應該做一個華夏文明「孝順」的子孫,去盡我們的能力保護祖先給我們留下的一切。這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正如我開篇說的那樣:這是一筆只有一次「使用」機會的財富。我們必須要做出不讓祖先、自己還有子孫後悔的決定。現在讓它做「戰略貯備」,當做期貨來賣遠比開發成「現貨」更為划算。@(//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