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路:國家外匯投資求高回報無異自殺
【大紀元9月16日訊】最近中國有三件大事頗引起海內外輿論關注。一是北京全力為明年奧運造勢,不惜將奧運政治化;二是中共十七大即將召開,新的人事安排攪得政局吵嚷不安;三是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的成立緊鑼密鼓,還未開張就出現鉅額賬面虧損。
外匯投資不宜輕舉妄動
中國的官方外匯貯備已達一萬三千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這樣大一筆國民財富如何管理,引起國內外各方議論。在多種爭論中,中國政府逐漸向外匯管理改革方向發展,至今年此種改革步伐突然加快,決定成立國家外匯投資公司。
外匯投資公司成立初期的資金是二千億美元。中國建造三峽大壩的總投資大概是二二○億美元,二千億美元可以造九個三峽大壩。三峽大壩是在巨大的反對聲浪中強行冒險上馬的,現在已看出諸多不良後果。但這個工程畢竟經過了四十年的爭論,經過了大量的論證。而在特定意義上講,外匯投資的風險比建造三峽大壩要大得多,投入的資金又是三峽大壩的近十倍,這樣高風險的鉅額投資,居然沒有經過嚴密論證就草草作了決定。現在的政府,膽子也夠大的。
北京當局正將龐大的外匯貯備分成兩個部分,由兩個機構加以管理,一個是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由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兼任。一個是國家外匯投資公司,將由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樓繼偉主政。中國人民銀行與財政部都想控制外匯投資公司,央行行長周小川、財政部長金人慶相爭的結果是雙方都未能如願。近日金人慶突然被免去財政部長一職,原因眾說紛紜,但牽涉到不同利益集團之爭乃主因。
追求高回報的外匯投資是急功近利的冒險行為。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的首批資金二千億美元乃是通過發行一萬五千多億國內債券,然後按人民幣匯率向中央銀行購買美元籌得。從資金成本看,發債的籌資成本加上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外匯投資公司必須保持百分之十左右的回報才不會虧本,這對於二千億美元規模的巨型公司,以中國官員的國際水準來看,顯然是太為難他們了。
中國官員過去很長時間是以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大腿後悔、拍屁股走人聞名的。希望你們不要在外匯管理上重蹈覆轍,也不要以公濟私。萬億外匯儲備是國民的血汗錢,萬萬不可亂用。所以,按筆者的看法,政府出面運作外匯投資,現在還不是時候。
對衍生交易缺乏認識
從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看,中國追求外匯投資的高回報根本是錯誤的決定。不瞭解國際資本市場的運作,就想跳入這個市場,絕對是自殺行為。而要瞭解這個市場的運作又是談何容易。即使是對這個市場有所瞭解,但缺乏高水準的金融人才,仍然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難免被人宰割。
國際金融市場風雲瞬息萬變,歷經上百年的發展,在全球資本流通暢通無阻的大環境下,股市、債市、匯市、期市四大板塊連環相套,通過極其複雜的金融衍生工具,將商品、股票、債券、利率、匯率以及各種政經因素、氣候因素等交相纏繞,牽一髮而動全身,由最具實力的各大投資銀行、對沖基金、私人資本運作集團等全盤運作。
單就對沖基金這一業務來說,內行人士都知道對沖基金的運作是全球股市債市匯市期市的幕後黑手。美國股市的大本營表面上在華爾街,但其實真正的總部在對沖基金集中地康乃迪克州的格林威治(Greenwich,Connecticut)。對沖基金的運作十分大膽瘋狂而且極其保密,圈外人很難瞭解內情。由於對沖基金的特點是使用極度複雜的杠杆衍生交易工具追求投資的高回報率,所以也蘊含著很大的風險。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日元利率等於零而美元利率達到百分之五的時候,就會有基金借入日圓投資美國的股市債市,希望利用利率差價獲得回報。這種利用利率差價投資的方法,不但會對日圓美元匯率產生雙向影響,也會對美國的股市債市產生影響。這些關係中,任何一方的變動,立刻就會反應到其它各方。而影響日圓美元利率、匯率及股市債市的因素又很多,由此便衍生出各種保險套利交易行為。
衍生交易是中國金融界最陌生也最學不會的市場行為。中國對衍生交易的認識尚淺,只知道期貨交易,但又不瞭解期貨交易的內幕,近幾年內惡炒期銅及原油期貨大敗於國際金融大鱷之手的慘劇,教訓極深。
中國最缺金融管理人才
有人認為只要完善相關體制和制度,就能扭轉挨打的局面。但事實是,國際資本市場的運作,除了完善的制度及體制外,最重要的還是人才,而中國最缺乏的正是這方面的人才。目前中國大陸的所謂著名經濟學家,可以說不但沒有世界一流的,連二流都談不上。
金融管理財政經濟法律等學科,目前是大陸最紅的學科,吸引了最優秀的學生。但在這一行教書育人的卻不是最優秀的人才。金融管理類學科畢竟起步很晚,真正的發展不過二十年的時間,前十幾年吸引不到最優秀的學生,七七、七八、七九屆高考生是目前中國政商學界挑大樑的主力,但在這批人中間,當年報考金融管理財政經濟法律的寥寥無幾。
筆者作了一個簡單的比較:拿中國主管外匯的金融官員與中國號稱最著名的經濟學家對照,再拿這些號稱中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與其國外同行作對照,看看人才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中國負責管理龐大外匯資產的主要金融官員包括樓繼偉、周小川、吳曉靈、胡曉煉、郭樹清、謝平、汪建熙等人。從他們的教育背景及資歷看,沒有一個是在國外受過完整正規金融管理教育或在國外金融市場打滾過的。金融管理教育在中國還沒有成為真正的科學,十分落後,如果沒有在國外受過正規教育,可以說在這方面還沒有入門。
曾有國內傳媒評選過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經濟學家,上榜的張五常、楊小凱、郎咸平、林毅夫、吳敬璉、厲以寧、張維迎、茅于軾、樊綱、鄒?甫倒也是國內經濟學界有名的人物。這些人中有六人都在歐美名校拿到博士學位。吳敬璉、厲以寧、茅于軾、樊綱等雖然不是洋博士,但都是國內名校出身,茅、樊還到哈佛做過研究。從人才的角度說,這些人比起外匯管理官員確實高出一頭。
但這些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除了楊小凱、張五常確在海外同行中有些名氣外,其他幾位喝過洋墨水的與他們的國外同窗相比,就黯然失色。在國際金融這一行中,最優秀聰明的人才是交易員(Trader)及各投資證券公司的分析師(Analyst),而在大學及研究機構中的所謂經濟學家(Economist)或教授(Professor),則多是無法勝任或不適合做交易員及分析師的次一類人才,雖然其中不乏佼佼者。
金融管理等學科在中國大陸是起步最遲發展最快水平最差但又最紅的學科,按香港中文大學丁學良的說法:國內有的著名經濟學家,連在國際上最好的五十個經濟系裡當研究生的資格都不夠。誠哉斯言。
樓繼偉等人在中國高級金融官員中,算是百裡挑一的人才了,但即使如此,與在國際股市匯市期貨市場上呼風喚雨、有豐富經歷而又十分狠辣的對手相比,實力顯得十分薄弱。由三流教育水平培養出的行政技術官員主掌外匯投資,規章再完善,主事者再勤懇,能令人放心嗎?當他們準備與國際上最優秀的金融人才相搏時,後果可想而知。已有國際大投資行的交易員放出話語,他們已經為中國人準備好了一根根的上吊繩索,等著中國人的脖子往裡套。
胡錦濤溫家寶拿兩千億美元讓樓繼偉們去投資、去追求高回報,晚上能睡得安穩嗎?
轉自《動向》2007年9月號(//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