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1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慧真台北十二日電)最高法院今天進行新卸任院長交接典禮,由原司法院公務人員懲戒委員會委員長楊仁壽接任院長。具豐富司法行政及審判資歷的楊仁壽,以「坦然面對」四字代表心情,並希望能貫徹審判獨立,讓人民更信賴司法。
司法官班第七期結業的楊仁壽,曾任一、二、三審法院法官、司法院行政訴訟及懲戒廳廳長、民事廳廳長、副秘書長、桃園、板橋、高雄、台北等地方法院法官兼院長、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法官兼院長、台灣高等法院法官兼院長、司法院秘書長、大法官及司法院公務人員懲戒委員會委員長。
從擔任一審法官到現今接任三審院長的司法生涯中,楊仁壽最難忘的事是在1960至1970年間擔任台北地方法院法官時,就廟宇訓練乩童過程不當而不慎致死案件,有感而發,撰寫第一篇文章投書報紙,探討宗教自由與刑法制裁間的問題後,長期獲聯合報專欄邀稿,則數達四十五篇。
楊仁壽說,當時主要是為興趣而寫,大部分是自動自發的創作,有時是長官要他發表些意見。常常晚餐時間接到時任聯合報總編輯張作錦的來電,邀他為時事撰寫專欄文章,十點多交稿後,隔天看到文章化為報上鉛字,相當有成就感。
在國貿起飛,海事糾紛頻生的年代,楊仁壽擔任第一任海商專庭法官,自此開始專研海商法,至今已有十多本相關著作,也因對海商法領域的專精與貢獻,1979年當選第十七屆十大傑出青年。
提及對海商法的摸索專研過程,楊仁壽以金庸武俠小說中吸取他人功力的武功「吸星大法」形容指出,從法庭上兩造律師辯護攻防中,獲知論證的來源,從中學習就是當法官的好處。
除從事司法審判、行政工作,楊仁壽閒暇時喜愛閱讀,他認為,法律是人類社會科學的產物,一位好法官必須廣獵書籍,因此,平日閱讀許多以法學為基礎延伸領域的書籍,如法哲學、法邏輯學及法社會學。他說,任職大法官期間,曾就解釋文多次提出協同意見、反對意見,均是以法邏輯學、法哲學的基礎提出。
在審判實務上擔任一審法官到三審法官,司法行政上從科長到秘書長,以及學術上從兼任講師到教授,楊仁壽表示,一路走來唯有腳踏實地,肯幹實幹。
從最初面對外傳可望出任司法院院長時,以「不忮不求」四字,表達順應自然的心情,如今接任最高法院院長,楊仁壽說,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坦然面對,希望能貫徹審判獨立,使民眾更信賴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