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1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顧恆湛台北十一日電)膽道閉鎖是肝外型膽汁滯留中最常見且最嚴重的疾病,也是造成兒童換肝的主因。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今天特別邀請也是膽道閉鎖兒的演員梁又琳擔任「嬰兒大便卡」公益代言人,她以親身經歷呼籲民眾正視「嬰兒大便卡」對篩檢膽道閉鎖的重要性。
台大醫院小兒部教授張美惠表示,膽道閉鎖病嬰多有黃疸與灰白便的症狀出現,若不能及早發現確立診斷與治療,膽汁會鬱積於肝內造成肝硬化,甚至造成致死性肝病。此類病嬰若於出生後六十天內(越早越好)接受葛西氏手術,則預後會明顯改善,存活率也越高。
張美惠指出,嬰兒黃疸可分為母乳性黃疸和膽汁滯留症黃疸,膽汁滯留症黃疸病童可透過觀察大便顏色辨識,若嬰兒大便呈現淡黃色或灰白色,表示膽汁排泄減少或消失,應該儘早就醫。
她指出,台灣膽道閉鎖發生率每一萬人有兩到三人,比歐美日韓都高。根據統計,膽道閉鎖病童在六十天內接受治療,十年以上存活率有百分之七十三,若超過九十天以上,十年存活率將降至百分之十一。
他說,「嬰兒大便卡」已放入兒童健康手冊中,新生兒家長可依此做辨識和比對,發現有異常大便顏色時,可透過大便諮詢專線 (02-23820886)獲得解答或轉介;新生兒三十天施打B型肝炎疫苗時,家長應攜帶嬰兒大便接受篩檢。
梁又琳表示,她出生在雲林鄉下,小時後有黃疸、大便顏色不一樣,奶奶以為僅是「被嚇到」,帶她到廟裡收驚,後來情況沒有好轉,父母才聽她姑姑的話帶她到台北診治,最後接受葛西氏手術,才有現在健康的人生。
國民健康局婦幼及優生保健組代理組長吳聖良說,依據2006年資料顯示,有百分之九十四點四的膽道閉鎖個案,都能利用大便卡在出生六十天發現異常大便,較2004年的百分之七十二點五已有進步。
國民健康局表示,肝外膽道閉鎖是一種新生兒漸進性膽道病變,造成肝外膽管管腔封閉。膽汁鬱積於肝內會快速造成肝硬化,若不快速治療兩歲內會失去生命。
葛西氏手術是日本人葛西博士在1970年代發明,將肝門處已纖維化的膽管及萎縮的膽囊去除,使這些細小膽管內的膽汁可流通至肝外。再取一段小腸直接與含有細小膽管的肝門處吻合,以便接納排出的膽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