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1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芳綺/屏東報導〕外殼已退化消失的海蛞蝓分佈全台海域,因色彩鮮豔、紋路多變被喻為海底「七彩寶石」,但多彩鮮豔的海蛞蝓生活史卻長年被忽略。國立海生館今年有計畫調查恆春半島海域海蛞蝓,光是記錄到的囊舌目海蛞蝓共六科三十四種,其中三十種是新紀錄種,即近九成是台灣首見。
負責調查計畫的螺貝類學者、生物馴養組助理研究員陳明輝指出,海蛞蝓有如海中一群外殼退化的蝸牛,在缺乏貝殼保護下,海蛞蝓發展出一種「讓人目眩神迷」的防禦機制對付獵食者;海蛞蝓專吃海中有毒藻類、海葵、水螅,將毒素轉換貯存體內,在行光合作用之後化成七彩顏色,讓獵食者誤以為海蛞蝓有毒,對牠敬而遠之。
後壁湖 海蛞蝓的天堂
不過,「嗜毒」的海蛞蝓如何轉化成防禦機制而不被毒死的秘密,至今學術界仍在探索之中,使得海蛞蝓研究價值提高不少,日漸被人注意到。
陳明輝表示,海蛞蝓分佈於全球各大洋,已知海蛞蝓分成囊舌目、頭盾目、海兔目、側鰓目、裸鰓目五大種類,種類約一千八百種。囊舌目在全球記錄至少三百種,這次研究調查海域主要包含恆春半島後壁湖、合界、出水口一帶潮間帶與亞潮帶海域,並只針對囊舌目海蛞蝓進行定性調查與生態照拍,共記錄六科三十四種,其中四種已發表過,另外三十種是台灣首見。
陳明輝說,囊舌目海蛞蝓幾乎是數量最少、色彩最豐富多變的,主要是因為囊舌目以海藻為食,與海藻存有共同演化的密切關係,受限於海藻種類,囊舌目的豐富度也會受到侷限。陳明輝表示,恆春海域囊舌目海蛞蝓數量雖佔全世界十分之一,但後壁湖海域海蛞蝓種類卻有驚人的豐富度,根據近幾年來調查發現,種類多達五、六百種,不乏世上首見新物種。
截至目前,台灣已記錄發表的海蛞蝓只佔後壁湖的一半,換句話說,台灣海域有的後壁湖都有,說後壁湖是「海蛞蝓的天堂」一點也不為過,連曾造訪墾丁的美國知名海洋生態保育及囊舌目分類學家辛西亞.羅布利基(Cynthia D. Trowbridge )博士,也讚嘆恆春海域海蛞蝓多樣性和密集度,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後壁湖無疑是全台觀賞海蛞蝓的熱點區域。陳明輝說,一般來說,後壁湖海蛞蝓棲息在水深五米至十米深,海蛞蝓非常嬌小,體長在零點五到二點三公分之間,與豆丁海馬的迷你程度不相上下。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