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命力 】大禾竹藝「玄機盒」 開創竹藝新境界
台灣的山水哺育了滿山遍野的竹子也照顧了這地區人們的生活,曾經竹筷、竹劍、竹椅、竹蓆帶著這山林的恩澤遊歷世界,各種筍製品也伴隨三餐帶給人們熟悉的家鄉味。
隨著大陸人工的低廉,工廠的外移各種工廠的聲音沉寂下來了,在加上921大地震,年輕人到外地討生活,只剩下走廊上的老人話當年。許多人力圖重振竹子的風華,而劉文煌的竹藝生涯就蘊藏著竹山的竹子產業再生的「玄機」。
初次造訪大禾竹藝工坊的人,一定會為這外表精緻的竹盒與竹製的餐廳菜單費盡心思,東搖西晃、撥撥弄弄還是望「盒」興嘆,不禁讚嘆作者的巧思,看來不用點技巧卻是打不開的。只看到劉文煌輕輕一掀,就翻開了這個玄機菜單。這精緻創作隱藏竹扣鎖,多處隱藏扣鎖與插榫,精緻饒富工藝趣味。
玄機盒2號。
放眼望去擺滿整個展示室的作品,均是竹藝品的經典,竹子最自然的紋路清晰可見展現出竹子君子的風範。淡棕色的藝品古樸精製表面光滑平整,線條流暢,接面精準緊密。大禾將竹藝品子由「實用」推向「藝術」的層次。因此大禾的產品身受國內外顧客的喜愛,除了國內知名連鎖餐廳、日本觀光客,更是許多達官顯要出國時的伴手禮。除了消費者的讚賞之外,劉文煌更多次獲得國內生活工藝大獎的肯定。
國家精品獎得獎及德國IF日本G MARK入圍作品——「竹行天地」文具收納組。
憑藉道德理想 再現竹山風華
文化大學畜牧系畢業的劉文煌從竹藝門外漢,走到今天備受肯定的多次獲得國內工藝大獎的肯定,過程相當艱辛。他憑藉著道德理想、對竹子的情感以及對藝術的執著一路不畏風雨為竹山的竹藝再現風華。
劉文煌自小成長於蒼翠滿山,竹風綠海的竹山,對於竹子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情感,更欣賞竹質的強韌與柔軟和流暢的紋路變化,二十七年前雙親年老退休,他返回竹山,於民國69年創立大禾竹藝工坊。
創立初期生活艱辛,他感嘆的提到,有時連500元的買米錢都必須到處借貸。然而白手起家的劉文煌卻全心投入竹藝創作。他表示提出產品的構念很難,然而將作品生產出來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劉文煌說:「每一樣產品,至少都要經過四個月的設計。」是竹材會因加熱、氣候等因素而改變,竹片經過乾燥之後,形狀變化失去原貌,變得歪七扭八,所以生產設計的產品並不件容易。
製作過程——手工七道上漆手續。
建立品牌 開啟竹藝新境界
劉文煌憑著對竹藝的熱愛,不畏艱難設計生產作品,讓每一件竹藝品看來都完美無暇。他表示「我的竹藝品在生產的過程中,每一個步驟我都是用心去做的。」他更克服竹子先天的厚度限制以層積竹材精緻加工,精確運用中國傳統技術,結合生活與藝術創作,製作精緻竹製品,從文具、盒子、家具提藍茶組、玄機盒、百寶箱等,都表先出竹藝的頂級美感與巧思,連德國賓士車廠工程師,都深受折服。
竹茶則。
在堅持品質與高精緻化的因素下,劉文煌的銷售並不順遂,最後他依然堅持品質與藝術創作的路,不管庫存量的壓力,建立自己的品牌。品牌的建立並非容易的事,而是一步一腳印的堅持,但是大禾研發創新、追求高品質的精神終於讓大禾產品在競爭激烈的竹製品市場上,深具品牌競爭力。並開始進駐全台各大百貨公司,在高雄「夢時代」設點,使國內竹藝再現風華。
在中國大陸廉價、粗糙竹製品充塞市場,國內竹藝工業一片低迷之際,劉文煌憑藉著道德理想、對鄉土的情感以及對藝術的執著,精益求精,開啟國內竹藝的新境界。
*****
心無雜念 品美藝自高
從困難的環境中體驗人生,劉文煌先生一路走來,除了在產品上有豐碩的成果,他對人生更是有所提升與領悟。他表示自己在心無雜念、清靜、寧靜透明的情境下才能創作出精湛的作品。所以在從事創作時老老實實的創作;在經營公司時不貪求非分之財,立定目標卻不汲汲營營的執著目標,為員工著想。
劉文煌「秉持專心創作,不抄襲,為台灣工藝榮譽盡一份心力。」(陳虛懷/攝影)
由於這總態度使他的他的產品更加與眾不同。他表示所有產品都是精心思考設計,再經由經驗和技巧以手工製作。消費者的使用過程都要考慮到,劉文煌認為竹子是有生命、創作者如果一心以金錢的角度來創造作品,那麼生產的品質絕對達不到這水準。
當大家都一窩蜂的前往大陸投資時,他考慮到員工的生計問題,再加上自己雖然經商但也是老老實實的藝術創作者,所以他留在台灣繼續深耕這塊土地。現在回想起來,反而覺得自己相當幸運當時沒有投資大陸,錢財「來得快,去的也快」。他強調「竹山畢竟是我們自己的根,而且還有我們的員工在這兒。」
雖然市面上會出現仿製品,但劉文煌先生並不因此而將同業拒於門外,他的工廠常常有同業參觀,更不吝於與同業分享他的經驗與技巧,希望達到作品交流的目的。雖然展售點不斷的增加,但他並不僅僅著眼於產品銷售及分店營運,更關心竹工藝的傳承。由於竹藝技師已出現斷層的現象,所以希望在年輕人中找到肯為這項傳統文化盡心盡力的人,繼承者不一定是自己的孩子,而是有心的人。
劉文煌先生的精神,真可謂「品美藝自高,高德創精技」。
*****
走過歷史再現輝煌 話竹產業
台灣氣候溫暖而潮濕,非常適合竹子生長。生產麻竹、桂竹、刺竹、綠竹和孟宗竹。在竹山,竹林更占竹山鎮80﹪以上的土地,因此居民生活與竹子密不可分,民國四十到七十年代,竹子是竹山鎮最重要的產業。
台灣氣候溫暖而潮濕,非常適合竹子生長。(蘇玉芬/攝影)
從日常生活的、到竹製家具、到香蕉支柱,竹籃、盤,到建築鷹架巨型結構的屋、船都可看見竹子對生活的貢獻。
在竹業極盛的時期,台灣曾經有四十幾個竹業合作社,每年生產的鮮筍高達10萬公噸,而竹材的生產在1,000萬支。民國六十年,台灣竹子更是輝煌,竹山竹子的品質連日本人都讚不絕口,竹山鎮七成人口從事竹藝相關產業,但隨著八十年代,勞力密集的竹藝加工廠,因工資上漲而西進大陸。
竹子是竹山鎮最重要的產業。(蘇玉芬/攝影)
隨著大量的竹工廠外移,竹山大片的竹林更被茶園、香蕉園所取代,竹山的竹產業也隨之蕭條,再加上大陸廉價竹製品的回銷競爭,蕭條的竹產業更是雪上加霜。
台灣自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使竹產業更是面臨挑戰。產業界、官方及學術界更是想要為竹子這個接近沒落的產業扎根,再重新出發。現今竹產業以兩大主力發展,一是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二是產業觀光化;面對外銷提高附加價值的轉型是重要出路。
農委會近年來推動「竹產業轉型及振興計畫」,台灣高田竹炭產品更是走精緻價位,竹炭與周邊價值,已被外界譽為「黑鑽產業」,更希望由竹醋液研發出「有機農藥」。「大禾竹藝工坊」,創新研發出具有巧思、實用、兼具藝術性的產品;台灣巧維公司不怕潮溼的竹纖維毛毯也是附加價值的新產品;悅山工坊煙燻竹子更成為竹山的高級竹材備料中心。
劉文煌說:「竹產業者如果能憑藉著道德理想、研發創新、鄉土情感以及對藝術創作的精神,國內竹藝必定再現風華。」@*
傳統竹產業如能憑藉道德理想、研發創新、鄉土情感必定再現風華。(陳虛懷/攝影)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