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窟又見大量古代文明遺跡
【大紀元8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鄭亦宸編譯報導)根據一份最新繪製的地圖顯示,曾經有大量的城市漫布在吳哥窟四周,其規模之大讓人不得不認為其消失的原因是環境因素敗壞所致。
這份新地圖使用了高解析度的地面探測雷達、空照圖及更加縝密的田野調查。經由偵測植被的細微變化和土壤水分來了解遺跡受到的潛在破壞,雷達竟顯示出從未發現過的寺廟遺跡及其準確位置。
澳洲悉尼大學正在進行吳哥窟市郊研究計畫(Greater Angkor Project)的研究人員與其他澳洲、柬埔寨和法國的學者,運用許多技術以探究出吳哥窟這個區域開始沒落消亡的分水嶺。
這個區域面積目前有將近三千平方公尺,大部分被厚重的植被覆蓋生長。因此早期為了製作地圖克服了許多困難,像是空照圖和雷達資料的不容易解析,探索更多未被發現的區域也有阻礙。
研究人員發現此區域大約三分之二曾被人佔據,文件記載此處為最大的前工業化居住遺跡。主要城市面積約一千平方公尺,周圍的城郊更是遠遠向西北方和東南方延伸。
悉尼大學的達米恩伊凡(Damian Evan)表示:「這些居住遺跡其實沒有很明顯的範圍界線,而且人口數可能超過五十萬」,他還補充1970年代的估計數字是一百萬人,而這個數據仍可能是正確的。
這些遼闊的居住遺跡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吳哥窟在9世紀到16世紀十分繁榮,1860年代歐洲探險家第一次偶然到來之後卻很快地變成植物覆蓋的古蹟了。
吳哥窟廢棄的主要假說是因為一項龐大的水利管理系統的興建造成環境被破壞,使得這個系統最後也失敗導致食物短缺。目前研究的情況看起來更符合這個假說。
伊凡表示這份新地圖清楚展現這個水利系統原本的樣子,並且也顯示對當地的環境確實有重大的衝擊。
當時,當地的人民將土地清理後興建了一座複雜的系統從一處約500平方公尺較高的地區引水過來中心儲水庫儲存,然後再經由渠道將水送往南方灌溉另外500 平方公尺的土地。這個水利系統讓這個社會生產過剩的稻米以供應像建造吳哥窟大城的工人們,讓他們能造出如此不朽的歷史建築。
新地圖也揭示渠道系統表面的疏失,像是有些地點會有多條溝堤交會。伊凡說:「有過多冗餘的渠道在網狀結構上,於是我們知道這個水利系統是有問題的。」
但是研究人員也尚未知道這些冗餘渠道地點的年代,以確定這是否致使吳哥窟的沒落。伊凡說:「但是我們有證據證實有個巨大的水利管理系統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而它是否為導致吳哥窟沒落的原因還有待我們研究。」(//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