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30日訊】最近醫學研究發現,濾過性病毒感染,可能是腸套疊致病元凶。幼兒通常先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情形,之後才有週期性腹絞痛,可透過上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早以生理食鹽水讓腸子復原,但若拖延太久,可能就得使用外科手術了。
腸套疊是指一段腸道套入另一段腸道,有如直筒望遠鏡的套疊一般,它最常發生在小腸末端,從終端迴腸,經過迴盲瓣而套入大腸。它的發生率,約每1000位活產嬰兒,佔1.5位到4位左右。腸套疊最常發生在1歲以內的嬰幼兒,最高的發生率在6個月至10個月大,男孩比女孩稍多些,比例約為3:2左右。
腸套疊的病童通常在發病之前,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形。最近的醫學研究發現濾過性病毒感染,包括輪狀病毒或腺濾過性病毒感染,可能是致病的元凶,因為它會使病人腸壁內的淋巴組織發生增生現象,而此種淋巴組織,剛好在嬰兒終端迴腸的黏膜下層相當多。此種增生性淋巴組織,會像息肉般凸出腸腔之內,進而以此做為引導點,加上腸蠕動的增快,帶動此引導點而形成腸套疊的一連串病理變化。不過大多數的腸套疊只有在腸系膜上見到許多腫大的淋巴結。
病童的臨床表徵,常先有突然發生且週期性的腹絞痛,而在發作的時候臉色蒼白,因腹痛而哀叫呻吟,並且會將雙膝彎曲約1分鐘到2分鐘,緊跟著約10分鐘到15分鐘的休止期,此時完全沒有症狀,可以發現臉色蒼白,但是腹壁鬆弛,直到又一次同樣的情況再度發生。如此週期循環,直到小嬰兒因疲累而嚴重脫水。接著腸阻塞的徵候,如腹部膨脹、帶有膽汁性的嘔吐,都會跟著出現。經過這些典型的症狀發作一段時間之後,會有暗紅色且帶有黏液狀的血便從肛門之中排出,其外觀有如草莓果醬一般。基於以上的典型病史和身體檢查發現,加上腹部超音波檢查,就可以確立診斷。
多半腸套疊的治療,先以高掛的生理食鹽水來灌腸,並在腹部超音波的顯影下,借助靜水壓力(100mg H2O),來幫助腸套疊復原。假如病史沒有超過 24小時,且病人沒有腹膜炎或明顯腸阻塞的症狀,此種方法往往是一種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大約有80%的病人,可以用此種方法完全歸位復原,但是約10%的病人會再復發,通常是在幾小時至幾天內會再發作。當有下列的情況,包括懷疑有腸壞死、穿孔或機械性腸阻塞時,或是無法經由靜水壓力來幫助腸套疊復原時,以及病童的年紀已超過好發年紀以上,有高度懷疑機械性或解剖性的原因時,就必須趕快進行緊急外科手術。
在此必須提醒大家,就是腸套疊經治療後,可能還會再復發。其再發率大約是8﹪到12 ﹪左右,而且用生理食鹽水灌腸來歸位復原的病例,其復發率比以手術治療的復發率還要高。如果歸位復原容易的話,則病人可以在手術後3天左右就出院回家。
小兒腸套疊是可能需要小兒外科緊急手術治療的一種疾病,因此,增加對於腸套疊的認知與了解及提高警覺性,可以大大地減少此病的併發症。儘早請專家診斷治療,找出正確的病因,才是最重要的不二法門。)◇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