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胖寶寶表示友好的方式讓其他寶寶接受不了啊!
看更多文章…
寶寶萌「牙」了
【大紀元8月27日訊】(文/陳國峰 開業牙醫師)在老祖母的年代,許多人認為「乳牙遲早會更換、即使蛀牙也無妨」,隨著醫療進步與教育普及,現在還存此錯誤觀念的人已經很少了。
牙齒是人類身體構造中最堅硬的部份,並負有咀嚼、輔助發音等重大功能。由於乳牙至少要陪伴孩子十年的時間,對於乳牙的清潔保健工作,家長絕不能抱持掉以輕心的態度。一般而言,乳牙的功能至少有以下幾項:
(1)咀嚼:寶寶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攝取營養幾乎都靠口腔。而負責咀嚼以利身體消化吸收的乳牙,若因蛀牙而造成喪失咀嚼功能,必會影響生長發育,甚至造成日後的營養失調或體弱多病。
(2)輔助發音:有些寶寶因為缺牙(尤其是上顎門齒),造成口齒不清的情形,不敢開口說話、不敢開懷大笑;還可能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對幼小心靈造成嚴重打擊。
(3)顏面發育:單側的乳牙病變(如齲齒),會讓寶寶為避開疼痛而只以另一側咀嚼,時間一久,可能造成顏面發育不平衡(如缺牙處的顏面塌陷),寶寶也可能因為自卑而不敢交朋友,造成寶寶的社交畏懼,直接影響人際關係。
(4)維持恆牙生長前的空間:每顆乳牙下方,都有一顆正在發育的恆牙,在乳牙脫落之後,恆牙便能順利萌出,因此乳牙是恆牙萌出前的空間維持器。乳牙若因蛀牙等病變,而提前掉落或須先予拔除,可能讓鄰近空間的恆牙傾斜,造成日後恆牙無法萌發、牙齒擁擠等齒列不正等問題,還須花上大筆金錢與時間作矯正。
媽媽在懷孕6週左右,胎兒的乳牙就已經開始發育了。正常的寶寶平均六個月大開始萌牙,以每個月增加一顆的速度,一歲時約有六顆牙,在兩歲半左右二十顆乳牙會都長全。
乳牙生長順序大致為:下顎正中門齒→上顎門齒→下顎側門齒→第一大臼齒→犬齒→第二大臼齒。該順序因人而異,萌牙的時間也有快慢之分,家長不須因寶寶較慢長牙而過度操心。
營養好、身高和體重高的寶寶,比營養差、身高和體重低的寶寶牙齒萌出早;寒冷地區的寶寶比溫熱地區的寶寶牙齒萌出遲。目前醫學文獻記載,最遲的萌牙年齡為1歲半,若超出此年齡還未萌牙,就要找牙科醫生檢查是否為異常或先天性缺牙。
坊間盛傳:「萌牙會引起發燒及拉肚子」。其實萌牙時出現的發燒現象主要是因為寶寶在萌牙階段牙齦會癢,比較喜歡咬束西,如果咬到不清潔的東西就可能會造成腸胃道的感染,而發燒或拉肚子,並不是萌牙本身會造成寶寶發燒或拉肚子。
乳牙萌出,標誌著寶寶又一個生長期的到來,具有重大意義,多數寶寶沒有特別的不適,以下情況在牙齒萌出後就會好轉或消失:
(1)流口水:萌牙前2個月左右,大多數寶寶就會流口水,或把小手伸到口腔內抓撓,局部牙齦泛白或稍有充血紅腫,觸摸牙齦時有牙尖樣硬物感。
(2)輕微的咳嗽:萌牙過程會分泌出較多的唾液,使寶寶出現反胃或咳嗽的現象。只要不是感冒或過敏,就不必擔心。
(3)啃咬東西。只要看見什麼東西,就拿來放到嘴裡啃咬一下。目的就是想借啃咬的施力,來減輕牙床下方萌牙的壓力。
(4)疼痛和不舒服。原因是牙床發炎,尤其是長第一顆牙及臼齒時最不舒服,不斷的疼痛使寶寶變得易怒和煩躁,也影響睡眠的安穩。
(5)牙床出血。有時候,萌牙會造成牙床內出血,形成一個瘀青色的肉瘤。一般冷敷可以降低疼痛並加速內出血吸收消失。牙齦部位出現萌出性血腫時,絕不可輕易挑破,若已經發生潰爛,應及時請牙科醫生診治,防止繼發感染。
寶寶萌牙期間,口腔內極易感染病菌,家長一定要注意寶寶的口腔衛生,使寶寶順利度過萌牙期。媽媽應在每次哺乳或餵寶寶食物後,用紗布纏在手指上幫助寶寶擦洗牙齦和剛剛露出的小牙齒。
牙齒萌出後,也可繼續用這種方法對萌出的乳牙從唇面(牙齒的外側)到舌面(牙齒的裡面)輕輕擦洗揉搓、對牙齦輕輕按摩。同時,應注意每次進食後都要給寶寶餵點溫開水,以沖洗口腔。◇
責任編輯:尚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