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風雲人物】「濃墨宰相」劉羅鍋

淑萍;圖:翠莉
font print 人氣: 58
【字號】    
   標籤: tags: ,

劉羅鍋原名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生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其實「劉羅鍋」的叫法是嘉慶時候傳開來的,當時劉墉已是八十多歲的老人,走起路來背也駝了,嘉慶皇帝便開玩笑稱其為劉駝子,才漸漸有了「劉羅鍋」的叫法。

劉墉出身於書香世家,家族顯赫,祖父劉棨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是雍正二年的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由於劉統勳是功臣,深受乾隆皇帝的倚重與信任,他曾同時擔任工部、吏部、刑部三部尚書及東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軍機大臣,擔任的職位之多,據說只有後來的和紳與之能比。不過,劉統勳的人品卻遠超過和紳,他一生清廉、剛正,病逝之後,連皇帝都感嘆說:「統勳一死,朕失一股肱」。

劉墉於三十二歲那年考取進士,從此踏入仕途。劉墉為官清廉勤政,頗有乃父之風。官至體仁閣大學上加太子太保。由他死後的諡號「文清」可看出,其從政為官的確清廉。不過,劉墉不僅是當時有名的清官,還是著名的書法家和詩人。

劉墉的書法堪稱一絕,有「濃墨宰相」之稱。與鐵保、翁方綱、成親王三人並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而劉墉為四大家之首。早年在康、乾皇帝酷愛董其昌、趙孟頫書風的影響下,初師董、趙,又學鍾繇,字體秀麗圓潤;中年學顏真卿、蘇軾,筆墨飽滿、雄健有力,時人盛讚其字「如棉裹鐵」;晚年一心向佛,受佛學與禪理影響,字體灑脫出凡、意到筆成。清人徐珂評價其書法:「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所謂金聲玉振,集群賢之大成也。其書之佳妙,正在精華蘊蓄,勁氣內斂,殆如渾然太極,包羅萬有,人莫測其高深耳」(《清稗類鈔》)。清人梁章?s也說:「國朝書家劉石庵(註:即劉墉)相國,無日不臨帖,肘不去案者六十年,善於用墨,魅力甚厚,常自言:『耗去數萬斤油矣』。」(《楹聯三話》)可見劉墉在書法方面用功至深。

劉墉書法,在當時名盛一時,每天都有很多人登門求字,有時他實在疲於應付,不得已只好命身邊姬妾代筆,因姬妾們平時多跟著劉墉學,竟然也能假以亂真,據說寫出來的字連劉墉本人也難以辨別呢。

劉墉曾說:「吾生平有三藝,題跋第一,詩次之,字又次之。」所以他不但精於書法,也善吟詩作對。據聞他的繪畫技巧也不同凡響,尤其擅長水墨蘆花,可能是因為他的書法名聲極大,所以後世都不知他在詩文和繪畫上的成就。

晚年向佛的劉墉對自己的往生似有預知。嘉慶九年某日,他特地召來尚書英煦齋,跟他聊起從雍正到乾隆的一些陳年往事,聊了很久,最後劉墉說:「我要走了,你無需掛念。」就這樣,隔了一天,劉墉即端坐而逝,享壽八十五。@*(//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王安石是北宋的政治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為官清廉,一生銳意改革積弱成習的朝政,雖然因為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從而功敗垂成,但他憂國憂民、不計個人毀譽的精神,仍為後世所推崇。

  • 耿弇,字伯昭,扶風茂陵(今陝西)人。他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大將軍,「雲台二十八將」之一,也是漢高祖劉邦的後裔。
  •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因,建昌南豐(今江西南豐)人,北宋散文家,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 呂蒙(西元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他從孫策手下一名小兵,當到吳國大都督;從一介武夫,成為文武雙全的大將,是三國傳奇性的人物之一。
  • 呂蒙少時年輕時性情火爆,不讀書傳,隨著知識的增長,待人處事上有顯著的進步。以前,呂蒙每要上陳大事,常不用筆墨起草即便口占為疏。所以在領部曲事時常被江夏太守蔡遺所輕蔑,但呂蒙終無恨意。
  • 趙孟頫(1254至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又號松雪道人、鷗波,湖州(浙江吳興)人。趙孟頫出身宋室官宦書香之家,是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幼小聰慧,讀書過目成誦,才華洋溢。
  • 在中華文化的川流中,「虛室生白」是中華文化的思想觀之一,它出現在道家思想中,也被歷代不同的人事物取用,歷來受到重視未有間斷,成了一種處世智慧。「虛室生白」出自何處?我們的先人怎樣用生命去實踐這種精神?
  • 王祐在家中庭院種了三棵槐樹,樹蔭滿庭,他對人說:「我的兒孫,必定有人貴為三公,這三棵槐樹就是標示。」他對王旦滿懷信心,說:「這孩子將來定會成為一位公正的相國。」後來他的話應驗了,王旦果然貴為宋真宗一朝的賢相,受到真宗皇帝的倚重、敬愛。
  • 韓琦以芍藥這花中宰相為祥瑞之兆,圓滿了「四相簪花宴」。李固言芙蓉鏡下狀元及第,紗籠中人必能當上宰相。冥冥中皆有定數,命裡有時自能水到渠成,命裡無時也難以強求。
  • 名畫《女史箴圖》是中國繪畫史上留下的開卷畫,也是「展示世界歷史的100件文物」之一。這畫如何表現人物畫的傳統精神?畫史鼻祖顧愷之的繪畫技藝如何精彩詮釋宰相張華《女史箴》的鑑戒精神與內涵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