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新聞小百科:地震矩規模
【大紀元8月16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六日電)祕魯昨天傍晚發生芮氏規模七點七強烈地震,造成慘重傷亡,但根據美國地質研究所以地震矩規模測得地震強度為七點九,事實上,由於傳統芮氏規模測量會發生飽和現象,導致較強烈的地震規模失真,因此美國學者發展出新的地震矩規模。
芮氏規模的正確名稱為「近震規模」,是由加州理工學院兩位學者芮克特與古坦柏格於一九三五年發明,原先僅限於測量加州地區的地震,利用伍德安德遜扭力地震儀進行測量。
芮氏規模的測量是利用測量儀在觀測地點紀錄地震波的最大振幅,因此當震央距離地震儀超過六百公里,便可能無法測量。另外當芮氏規模超過一定值時,也會發生飽和,亦即不管地震規模多高,數據都差不多。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同為加州理工學院的學者韓克斯與日裔的金森博雄一九七九年發展出地震矩規模(Moment magnitude scale),其優點在於不會發生飽和現象,可精確測量出地震規模。目前美國地質調查所已針對規模三點五以上的地震,改採地震矩規模測量,以增加精確度。
人類測量地震紀錄史上的第一強震是一九六零年的智利大地震,後來美國學者利用地震矩規模測量,測出九點五的驚人數據。史上第二強震為二零零四年底的南亞強震,地震矩規模也測出九點三。
在台灣方面更能顯現芮氏規模與地震矩規模的差距。以百年來本島最強烈的集集大地震為例,中央氣象局測得芮氏規模為七點三,但美國以地震矩規模測得七點七。在去年恆春外海出現大地震時,台灣方面測得芮氏規模六點七,美國測得地震矩規模七點一。
但不管數據有何差異,超過六以上的地震都算強烈地震,規模至少都相當於一百萬噸以上的黃色炸藥爆炸威力,對於高樓林立且人口稠密的都會區,必將造成毀滅性破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