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書序書摘

享受親情好滋味 家庭‧晚餐

本書前文提到,每個物種因DNA結構不同而有所差異,我稱此為生物結構。此外,每個文化都有其結構,也就是生物結構的延伸擴大。生物結構指出一種需要,而文化結構從特定文化中的各種變數角度詮釋這種需要。從生物學、化學及數學中借用的詞「同構」(isomorphism),常用來描述生物結構及文化結構之間的連續。

空調設備真的有必要嗎?

例如,人類的生物結構決定了我們在特定氣溫範圍內才覺得舒適宜人。如果氣溫太高,我們會覺得昏沉沉的;如果太低,我們有可能生病,甚至凍死。為因應溫度問題,我們發明了空調設備。但各文化對空調的使用看法各異,端視其文化結構而定。

美國人認為空調設備是必需品(在美國,幾乎每輛車都裝有空調系統),但歐洲人則視空調設備為奢侈品(在英國,即使是勞斯萊斯,空調都不是標準配備)。

我記得幾年前夏天造訪德國時,住在一家四星級旅館,我的房間非常熱;當我跟櫃台人員交涉時,他告訴我,這家旅館並無空調,因為當地一年只有一個月會這麼熱。從德國人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是合理的,但對美國人來說,我覺得非常不舒適。那次經驗給我留下不愉快的印象。

我一直覺得,即使是一家廉價美國旅館的房間內都會有我比較喜歡的溫度。德國旅館對空調的對策就人類生物結構來說是恰當的,但不適合我的美國文化結構。

美國商店幹嘛那麼冷?

但另一方面,我經常聽到歐洲人抱怨,夏天時美國商店太冷了。這種衝突又肇因於文化結構。美國人喜歡涼爽的程度甚至很極端。研究顯示,在美國,把室溫調到最低的商店,多半是商品價格最昂貴的商店。由於空調是必需品,我們需要溫度極端的空調,藉此傳達奢侈感。

每個物種的生物結構都是獨特的,而且無可轉換。人類用嘴、鼻、肺來呼吸,而不是用鰓。這種生物結構預定了文化符碼創造及發展的方式,也確立了某種特定文化依其存活的變數。

一個在水中待過一段時日的文化可以存活下來,但始終沉在水中的文化則無法長存。然而,只要一個文化承認其生物限制,就可以自由遊走在各變數之間。

我們都得吃飯,但美國文化創造出速食,法國文化則創造出慢食。每個物種都需要繁殖,但有些文化藉一夫多妻制繁衍,有些則偏好一妻多夫制。這些都是對同樣生物結構所提出的文化答案。

人類有一個生物結構是:需要一個庇蔭之處,免受自然環境的侵害。我們第一個家是子宮,在那之後,由各文化接手,以適應所在的自然環境(愛斯基摩人住冰屋、阿拉伯遊牧民族住帳篷等)。一旦這種生物需求獲得滿足,文化結構可能在特定文化範圍內逐步發展。檢視美國人對家庭及晚餐的文化符碼,可以看到美國文化是如何進展,從房子(house)如何變成家(home)。

美國人蓋房子時是在應付生物結構:屋簷和隔熱牆遮風蔽雨,阻擋各種極端的氣溫;冷暖空調設備帶來冬暖夏涼;廚房讓人們餵飽自己;浴室提供一個解放自我的地方。但當房子變成家,人們遠遠超越了這種生物結構。

感恩節晚餐的意義

家是美國文化中一個影響力無與倫比的原型。美國人最神聖、最特殊的儀式之一,就是感恩節晚餐,意義在於返家團圓。這頓晚餐多半在家中女主人的住處舉行,即使她曾搬遷,即使你從未住在那棟房子裡,那都代表家。當因為感恩節晚餐齊集一堂時,我們與自己的家再度連結,並確認家在我們生命中的重要性。

當美國軍隊啟程赴戰場時,美國人會給予支持及鼓勵,但在交戰之初,他們的目標就是「把美國子弟帶回家」。他們腦中最深刻持久的印象,包括士兵從海外歸來,投入親愛家人的懷抱中。事實上(就如最近伊拉克戰爭所強化的印象),美國人的感覺是,無論戰爭結果如何,只有當子弟兵平安歸來,才是真正打了勝仗。

這種概念,甚至出現在棒球這種美國全民娛樂上。在棒球這種美式運動中,球場上有三個壘和一個本壘(home plate),這並非巧合。對美國人來說,家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普遍意象,而棒球鮮明地闡明此事:得分唯一的方法就是回到本壘,也就是回到家。

這種有關家的意象在美國大眾文化中到處滲透,從佛吉斯(Folger’s)咖啡廣告、賀軒(Hallmark)卡片廣告,到許多保證回到我們愛人身邊的歌曲。但也許除了朗‧霍華(RonHoward)的電影《阿波羅十三號》(Apollo13)之外,當代娛樂中再沒有哪部作品與此意象更契合了。

這部片子如果講述的是其他種類的太空任務,觀眾會興趣缺缺。畢竟,美國人很早就對太空計畫、重返月球、長期繞行地球軌道或派太空船往返太空站等構想,感到厭倦無聊。但《阿波羅十三號》卻票房大賣,因為它談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遠比上述題材都貼近美國人的心:讓太空人重返地球,帶他們回家。◇

摘自《情感行銷的符碼》 天下文化提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