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呂志翔日內瓦特稿)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UNOG)所在的萬國宮與噴水柱同為日內瓦最主要的觀光景點,但對許多台灣人而言,萬國宮卻還真是傷感之地,抹不去台灣被排除在國際社會之外的孤獨感。
每當五月中旬世界衛生大會(WHA)期間,這種感覺尤其強烈。
過去十年,WHA召開時,萬國宮內台灣爭取參與的努力總在中國打壓下失敗,宮外的「聯合國廣場」則聚集了數百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台灣人士,吶喊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心聲,希望能喚醒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支持。
日內瓦 和平及希望之城
日內瓦與瑞士主要城市一樣,湖光山色,風景怡人,但也最不像瑞士城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兩百多個大大小小的國際組織、機構、非政府組織等,使日內瓦成為國際性都市。
日內瓦市的二十多萬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是外國人,比例高居全世界之冠,日內瓦也因此得到「和平及希望城市」的美譽。
在這些眾多組織中,最重要的當然首推UNOG,UNOG共有一千六百多名員工,對二十幾個以日內瓦為基地的組織與機構,提供財政及行政支援。
萬國宮共有三十四個會議廳,可同時容納九千人開會,也是全球多邊外交最大的會議中心。
萬國宮每年召開大大小小八千項國際會議,遊客超過十萬人,台灣人在參觀後,內心總是會有共同疑問,到底何時,中華民國的國旗才能與世界一百九十三個國家一樣,並列萬國宮,飄揚在日內瓦上空?
萬國宮的歷史要回溯到聯合國的前身「國際聯盟」,一九二零年,國聯從倫敦遷至日內瓦,當時的辦公室在威爾遜宮,現已改為「聯合國人權高專署」辦公室。一九三六年國聯祕書處搬到萬國宮現址,一九四六年國聯將所有資產轉移給聯合國,設立了「聯合國歐洲辦公室」,一九六六年改名為聯合國日內瓦辦公室迄今。
萬國宮坐落於占地四十三公頃的亞利安納,古木參天,百年樹齡比比皆是,最有趣的是REVILLIOD DERIVE家族將土地捐贈給日內瓦市政府時,條件之一是要允許孔雀可自由活動,因此今天仍可在草坪看見耀眼奪目的孔雀開屏。
主體建築外觀宏偉、氣勢磅礡,以「大會堂」為中心,主要會議室也集中在此,兩翼為祕書處及相關機構的辦公室及圖書館等,一九七三年聯合國增建了以會議廳為主的「新大樓」,兩者間有地下道及天橋連接。
每年的WHA在萬國宮舉行全球性會議的標準模式,就是全體會議在大會堂舉行,委員會議則在不同會議廳進行。
由於台灣不是聯合國及其架構下專門組織的會員,台灣官員無法出席會議,只能與一般民眾一樣,在公共席位觀察會議進行,再利用手機與在場內的友邦國家代表溝通,採取必要行動。
人類追求和平、進步的縮影
萬國宮最珍貴的不在建築或景觀,而是其代表的精神,人類追求世界和平、進步的縮影,記錄了過去七十多年全人類外交的活動,但是國聯未能防止第二次世界大戰,人權委員會及人權理事會對於迫害人權國家往往束手無策,台灣迄今仍無法進入以提升全人類健康衛生福祉的WHO。
聯合國大門正對面就是歷史更悠久,依然活躍於全球人道救助的「國際紅十字會」,側門外則是聯合國廣場,其紀念地雷受害者的「斷腿椅子」雕塑已成為日內瓦的地標之一。
經過兩年的整修,聯合國廣場四月初才重新開放,過去的草地已改為水泥地,幾十個水柱跳躍噴水,增添幾分現代感,已成為聯合國外最新的景觀。
萬國宮位於山坡地,向下眺望,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國際電信聯盟、世界氣象組織及WTO盡在眼前。聯合國紐約總部以政治為主軸,日內瓦的國際組織則強調人權、人道及發展。
萬國宮全年對外開放,有導遊解說的參觀需預約,每人十瑞郎(約新台幣二百七十五元),開放時間因季節有別,十一月到三月,只有周一到周五開放,萬國宮安全措施嚴格,必須以護照換取通行證才能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