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中國傾銷下的台灣傳統產業–問題篇

反制中國傾銷 傳產搶救生計大作戰

人氣: 8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許雅靜台北二十九日電)「家具王國」、「襪子王國」、「毛巾王國」、「玻璃王國」…,這些數不清的王國美譽,記錄了台灣傳統產業曾有的風華歲月,但在中國崛起為世界工廠後,台灣傳產接連遭受產業西進、中國貨低價傾銷的嚴重打擊,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中國的磁吸效應,帶走了資金,人才和技術,根留台灣的中小型企業,大多靠著內需市場和小量外銷訂單苦撐著。

2002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市場開放後,傳產業者雖知道未來有硬仗要打,但萬萬沒想到,中國業者、進口商和台商,將中國產品低價傾銷回台,形成自家人打自家人的慘況。

短短幾年,中國產品吃掉業者賴以維生的內需市場,許多產業幾近崩盤。直到毛巾業率先發難,2005年8月向政府提出在WTO架構下,對中國毛巾啟動特別防衛措施的進口救濟申請案,2006年9月,財政部終於宣布對中國毛巾課204.1%的稅率。

這是台灣加入WTO後,首次對中國祭出反傾銷稅,敲醒了沉默已久的台灣傳產業者,接著靴鞋、紙業相繼對中國產品提出課徵反傾銷稅申請案,陶瓷業內部也在討論提出的可行性,連鎖效應不斷擴大。

根據全國工業總會今年四月完成的「2007大陸貨品進口威脅調查」指出,台灣共有61項產品受到大陸貨品進口威脅,產品包羅萬象,從寢室家具、木竹籐柳業、水泥、石化業、不鏽鋼都有。

可見,毛巾業遭遇的慘況不是個案,而是冰山一角,其他傳產業界面臨的情況和困境如何,值得政府重視。

事實上,中國早已是世界各國課徵反傾銷稅的首要對象。依據WTO及中國商務部的統計,中國遭遇反傾銷的數量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2006年各國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案有63起,涉案金額14.2億美元,佔全球反傾銷案立案數量的36.6%,創歷史新高,也使中國連續12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

面對各國採取的反傾銷措施,中國也不甘示弱,對其他國家採取相同做法,甚至明明是的傾銷國,中國對台採取的反傾銷措施,自兩岸在2002年同時加入世貿後,已多達十幾案。

反觀多年來台灣深受中國反傾銷之害,卻遲至入會後四年才對中國產品課徵第一宗反傾銷稅,業者的忍受力以及政府這些年來的無作為,令人訝異。

協助毛巾業的律師、世新大學客座教授黃維幸無奈地說,「業者在這方面的知識很貧乏,毛巾業的情況若是在美國,廠商早就跳起來了。」他也不解,對照中國政府的積極作為,政府為何連預警和配套措施都沒有。

從政府對中國毛巾課徵204.1%的反傾銷稅來看,稅率之高,顯示中國毛巾對台傾銷之嚴重,毛巾業者如何克服困難,打贏反傾銷戰?反傾銷稅能否為垂死的產業帶來一線曙光?如何才能突破難關,站穩腳步,成為其他傳產心中亟欲知道的答案。

這些遭逢中國低價傾銷的傳產,多以代工為主,過去曾為台灣賺進不少外匯,但時移勢轉,如今不少已經萎縮到稱不上中小企業,成為「微型產業」。

若論營收、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數字當然不及高科技亮眼,但若相繼倒閉崩盤,不僅是經濟問題而已,更攸關數以萬計中高齡勞工失業的社會問題,政府不能小覷。

反傾銷只是業者受到不公平競爭環境,透過政府採取保護的措施,但過度的保護,也非長遠之道,業者如何在課稅的保護過渡期內,自我提升競爭力,政府如何協助業者度過難關,是雙方必須審慎面對的課題。

這項調查採訪將探討傳產面臨中國傾銷的困境,透過毛巾業反傾銷的實例,剖析傾銷大戰中的角力過程、業者的期待與政府的做法,並透過歐盟和美國反傾銷的豐富經驗,以及本土傳產業者在逆境中創意轉型的成功案例,提供和政府和業者省思,如何讓傳產度過難關,並正視市場萎縮後,可能面臨的傳統文化技藝薪傳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