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41年 清末重臣張之洞遺骨尋獲
【大紀元6月22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二日電)中國清末重臣張之洞墳塋一九六六年被破壞,遺骨失蹤,直到四十一年後才被找到。目前張之洞遺骨暫存於南皮縣烈士陵園,待今年十月四日張之洞忌日重建墳墓時再行歸葬。
中新網報導,一九六六年農曆九月二十六日,張之洞被當時造反派暴屍荒野。據目擊者回憶,當年紅衛兵和造反派帶著鐵鎬等工具,扛旗打鑼到達現場。墳土挖光後,發現四口棺木,張之洞在第二口棺材裡,棺分兩層,空隙間填滿松香(防腐、防潮),木板上寫著生卒年月和壽終七十三歲字樣。
張之洞身材瘦小,神態如睡,面容安詳,三寸鬍鬚發黃清晰可見,一身朝服,頭戴官帽,右手下方有毛筆、硯台、鼻煙壺各一,同葬的除王夫人屍首完好外,石、唐兩夫人已腐爛成屍骨。墳塋被破壞後,張之洞遺骨曾暴屍荒野,數天後神秘失蹤。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南皮縣在張之洞墓地重建新墓,但張之洞遺骨卻難覓蹤跡,只好在張之洞原墓地北側建空塚並刻碑勒石。今年三月,張之洞研究會會長邢家訓組織人員周密調研。幾經周折,終於打聽到當年收殮埋葬遺骨的是南關村村民張執信。
張執信說,當年秋末,他和王姓老人不忍看到張之洞被暴屍荒野,偷偷將張之洞屍體和一名夫人屍體用土掩埋起來。六月初,張之洞研究會人員按照張執信所指位置挖掘尋找,終於發現兩具遺骨,遺骨並列而臥,頭北面上,男左女右,與張執信所說相吻合。
為確認真實性,工作人員測量遺骨的身高、手指長度等,經查證文獻檔案,與歷史記載相吻合,基本確認是張之洞遺骨。目前,張之洞和夫人遺骨被安置在烈士陵園,待進一步科學鑑定後,祭奠重葬。
張之洞祖籍直隸(今河北)南皮縣雙廟村,是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力圖外禦強敵、內興改革,是清末著名能吏,也是洋務運動首領,更是晚清推行新政的要員。
張之洞在「勸學篇」中提出的「中學為本,西學為用」教育思想,頗具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