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2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朝福高雄二十一日電)國立中山大學今天發表全球首見的沙波病毒GV型立體影像,將有助於生醫學家研製疫苗與抗體,有效預防由病毒引起的腹瀉、嘔吐等症狀。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教授林全信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R HOLLAND CHENG共同指導中山大學海資系博士生王俊雄以冷凍電子顯微鏡與立體影像重組技術,獲得沙波病毒(SAPOVIRUS)GI型與GV型的立體影像,其中GV型為全球首張立體影像。
林全信表示,1977年日本札幌市一家孤兒院發生腹瀉群聚事件,由病童糞便中檢測到致病病毒,稱為「沙波」病毒,由於病毒顆粒小,病患糞便中病毒量低,也沒有適當的細胞可作培養增殖,因此診斷困難。
日前,台北縣某大專院校共五十五人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現象,經檢驗後發現感染源為沙波病毒GI型,是台灣因沙波病毒而引起腹瀉群聚事件的首例。
林全信說,目前全世界對於沙波病毒的研究並不多,發生率和盛行率並不清楚,病毒所引起的腹瀉和嘔吐的確切因素也尚不清楚。
林全信指出,根據沙波病毒外殼蛋白的基因序列,共可分成五個基因群組,其中一種以豬為宿主,其他四種都可感染人類。
林全信與王俊雄是分別由泰國感染病人身上採得的GI型與GV型沙波病毒,在緩衝溶液中以液態乙烷冷凍後,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於液態氮的攝氏零下一百七十度低溫下觀察,並以低曝光劑量的條件下記錄,GI型共記錄到三百九十顆,GV型共記錄到一萬一千五百三十顆。
脫水是沙波病毒腹瀉致死的主要死因,林全信說,因此對於兒童及病情較重者,必須住院對症治療,包括補充液體、電解質等治療措施,並採取心肺功能支持療法。
林全信表示,沙波病毒立體影像的建立可幫助生醫學者依似病毒顆粒做疫苗與抗體的來源,並可用於研究病毒的傳染途徑及致病轉機,未來將有效預防由病毒引起的腹瀉、嘔吐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