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仙人掌
仙人掌為仙人掌科植物,喜溫暖,耐乾旱,宜在沙土質地生長,以似人手掌而得名,扦插繁殖,春夏兩季把頂部花莖枝從節處割下,曬晾1~2天,待其傷口乾燥後即可插入土中,這樣水分不宜從傷口進入而腐爛,成活率高。在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海邊沙灘生長頗多。
現代藥理已探明仙人掌所含主要成分:四氫異奎林和苯基鏈烴胺類,其中有緻幻作用墨斯卡林和麻醉作用的佩絡鹼,此外含有蘋果酸、琥珀酸、黏液質、莖含槲皮素—3葡萄□、三□皂□、樹脂、蛋白質等。將仙人掌提取物進行細菌實驗,證明對金黃色葡萄菌抑制效果最佳,對枯草桿菌也有高度抑制作用。每100克仙人掌中含維生素A220微克、維生素C16毫克、蛋白質1.6毫克、鐵2.7毫克。
仙人掌除具有消炎、清熱解毒作用外,還有降脂、降壓、減肥的作用。仙人掌中含大量黏液質,是配製化妝品的天然材料。所含蘋果酸消食健胃,促進腸蠕動,起潤腸通便之功效。所含三□皂□,三□是人體必需品,直接調整人體內分泌機制,調節脂肪□合成,防止脂肪在腸道內吸收,抑制脂肪在肝內合成,促進多餘脂肪分解,防止膽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積,其多種維生素和槲皮素—3葡萄□可以減緩人體對葡萄糖的過度吸收,對糖尿病及肥胖症有一定抑制作用。
仙人掌原產於北美、南美大陸,從加拿大到阿根廷都有分佈,1496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1540年由海員將其帶到歐洲,1669年傳入日本,清朝傳入我國。仙人掌作為藥用最早記錄於清《本草綱目拾遺》,全草入藥,「味苦性寒,入心、肺、胃三經」。仙人掌味淡、性寒,具有行氣活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健脾止瀉、安神利尿的功效,外用可治蛇咬、火燙、流行性腮腺炎。
我國醫書《草本便方》、《本草求原》、《嶺南採藥錄》都有記載。《中國藥植圖鑒》記載外用搗爛可治急性乳腺炎、足胝。從歷史資料記載,仙人掌除用作治療痢疾、哮喘、胃痛、腸痔瀉血外,還用於腎炎、糖尿病、心悸失眠、動脈硬化、高血壓和肝病的輔助治療,一般取100克仙人掌去刺去皮,用蜂蜜及雞蛋清合煮飲用為佳。
仙人掌由於生長在乾旱、陽光充足地區,對光輻射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其刺發出的負離子可以中和正離子的有害作用,對不可見光吸附作用很強,常常能吸收電腦、電視所發出的輻射。實驗證明,在輻射源附近的仙人掌生長良好,掌上會落滿灰塵。因此,仙人掌也是防微波輻射的很好植物。仙人掌肉質上的氣孔白天關閉夜間打開,夜間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並不斷地放出負離子,可以起到淨化空氣的作用。
來源:華夏中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