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防癢夏有良方

【字號】    
   標籤: tags:

明代醫家盛寅說:「二分二至,病之輕者,可望其愈,病之重者,須防其篤」。夏至前後,天氣乍暑,腠理乍開,內氣不能勝其散。人有每逢春夏之交,怠惰嗜臥, 神衰乏力,午後低熱,口乾尿少,不思飲食,煩躁不寧等證,謂之疰夏。根據《內經‧藏氣法時論》的觀點,可順應節律、科學用藥,未病先防,方能取得滿意療效。

  疰夏有每年夏季呈週期性發作的特點,且歷時數月,飲食少進,甚至不思飲食,故常伴見形體消瘦。如是每年發作,必日漸正氣虧虛,體質羸弱。

  疰夏多由體質較差,陰虛、元氣不足或脾胃虛弱,不能適應夏季炎熱天氣所致,秋涼後一般能自愈。但每年發作,往往致使體質更加衰弱。

  疰夏以青年女性多見,原有虛勞之患者也常易發生。如果「立秋」後症情不減者當須重視。

  疰夏與西醫學中的功能性低熱、夏季低熱、先兆中暑、胃腸功能紊亂等病有關。結核病、系統性紅斑狼瘡、內臟下垂、早期肝硬化、阿狄森氏病等,在夏季症狀加重並出現疰夏症狀者,亦可參照疰夏辨證施治。

  疰夏的預防關鍵在於增強體質,積極參加各種有益的體育活動。平時要注意將護脾胃,勞逸結合,避免勞倦、思慮過度,不食油膩難消化的食物,生活要有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此外在夏季到來之前,應進行預防性治療。

  基本方用雷少逸金水相生法加減:以黨參或太子參、西洋參10~15克益氣生津;麥冬12克、知母10克清熱養陰;生熟穀麥芽各12克消食和胃;五味子6 克斂肺止汗,配甘草3克則有酸甘化陰之妙。外感風熱加桑葉15克;濕盛加蒼術9克,生苡仁30克;挾暑加鮮荷梗1尺,鮮藿香、鮮佩蘭各15克;虛火旺加炒 黃柏9克;不思飲食加炙雞金9克,焦山楂12克;眩暈甚者加菊花、桑葉各10克;頭痛甚加佩蘭、荷錢各10克;心煩多汗加浮小麥、蓮子各12克;低熱不減 加青蒿9克,地骨皮12克;嗜睡明顯加石菖蒲10克;尿短尿黃加六一散12克(包煎)。

  疰夏雖是暑病的一種,但又不同於一般的暑病。常見的暑病實多虛少,疰夏患者則虛多實少或虛實並見,而且有較強的季節性,臨證當細辨。人類進入21世紀,全球變暖,資訊高速,一些人起居失常,飲食失節,導致元氣虧虛,陰陽失調,汗症多,疰夏患者也相應增加。應囑患者,除進行積極的治療外,要善自攝養,飲食清淡,忌食生冷之物,要配合食用綠豆粥、赤豆湯、西瓜等有利於清暑滲濕的食品,要注意休息,儘量避免暴曬或貪涼露宿,以免感邪,更傷正氣。疰夏汗多,更應防止脫汗失津。

文章來源:華夏中醫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