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卡賽爾文件展 全球當代藝術的指標展

人氣 18
標籤:

【大紀元6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育立德國卡賽爾十八日專電)每五年舉辦一次的德國卡賽爾文件展,睽違半世紀後今年再度邀請台灣的藝術家參展,使得這項原本對台灣來說相對陌生的國際性大展,最近成為藝術圈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從戰後一直發展到今日,卡賽爾文件展早已是專業人士心目中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展之一,尤其從展覽的規模和標榜的前衛性來看,更可說是觀察和預告藝術風潮的指標性展覽。

原本平靜的德國中部二十萬人口小城卡賽爾,展期的一百天內頓時成為全球藝術愛好者朝聖的麥加。

卡賽爾文件展(documenta)草創於一九五五年,取名小寫的「文件」(document)一字加上當時流行的a字尾,其實含有「紀錄」和「呈現」的意味。

最初舉辦的目的,正是為了讓歷經納粹集權統治的德國民眾能開拓視野,重新與國際藝壇接軌。結果才辦第一屆就一炮而紅,吸引了十多萬人參觀,逐年發展成戰後西德最重要的國際藝術大展。


十八世紀末開幕的弗利德利希安農博物館(Museum Fridericianum)是歐洲大陸第一座博物館建築,也是每年卡賽爾文件展最重要的展覽場地,台灣藝術家曾御欽的作品「有誰聽見了?」系列五即在裡面展出。//中央社

有「百日博物館」之稱的卡賽爾文件展,每一屆不論引領時尚或背離潮流,風格都因策展人的偏好而獨一無二,對藝術圈的影響往往在接下來幾年才發酵,在國際藝壇上有不可取代的權威性。隨著名氣日隆參觀人數也逐年增加,到了二零零二年的上一屆達到破紀錄的六十五萬人。


今年德國卡賽爾文件展策展人布爾格(Roger-Martin Buergel),籌備展覽花了三年半的時間,他在去年過境台北的時候,親自挑選台灣青年藝術家曾御欽的錄像作品「有誰聽見了?」參展。//中央社

文件展主辦單位每次宣佈下屆的策展人,都是撼動國際藝壇的大新聞,二零零三年年底宣佈今年第十二屆文件展(documenta 12,簡稱d12)策展人是布爾格夫婦時也不例外。布爾格伉儷過去曾策劃過幾次小規模展覽,得到相當的好評,不過一般來說藝術圈對他們還是相當陌生。

布爾格曾開玩笑說,當初被選上,可能因為他是報名的人當中「唯一沒提到藝術家人名」的策展人。不少評論家相信,布爾格夫婦雀屏中選,是主辦單位避免重蹈前兩屆過度重視理論、菁英性太重的結果。

不論如何,每一屆不論從策展人的遴選、到最後參展藝術家名單和作品往往出人意料,顛覆既有秩序和價值的前衛性,無疑是卡賽爾文件展幾十年以來不變的特色。

今年第十二屆文件展從六月十六日到九月二十三日舉行。布爾格夫婦從一開始策劃就提出了三大問來確立大方向:「什麼是現代」、「生活本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還有「怎麼辦才好」,最後一問尤其牽涉到藝術在全球化時代的角色和教育功能。

策展團隊過去這幾年還邀請了全球近一百種不同領域的雜誌來討論這三大議題,裝訂成冊來豐厚展覽的內涵。

布爾格夫婦過去三年多來也奔波世界各地挑選展品,最後選出一百一十三位藝術家五百件左右的作品,包括台灣藝術家曾御欽的錄像作品「有誰聽見了?」系列之一和之五,才二十九歲的他也由於文件展最年輕藝術家的身份而備受矚目。

位於德國中部的卡賽爾是德國的文化重鎮,不僅因為格林兄弟在當地蒐集的童話而聞名世界,十八世紀末開幕的弗利德利希安農博物館更是歐洲大陸第一座博物館建築。每屆的文件展都以該博物館為主要場地,展場延伸到城市各角落。

今年文件展特別重視非洲、東歐、中東、東亞和南美洲的藝術家,還刻意挑選大量二十世紀、甚至更早的作品,許多創作者在國際藝壇默默無名,打破許多行家的眼鏡。

台灣藝術家曾御欽這次能得到策展人的青睞,顯示本屆文件展著重的是作品本身和觀者之間的對話關係,不在意創作者的國籍、年齡和資歷,打破西方藝壇既定秩序的企圖相當明顯,後續效應值得觀察。

相關新聞
中國經濟差 助推灰色市場 奢侈品公司雪上加霜
美國大選前夕 世界兩大金融機構為何緊張
美大選前 美防長再訪烏克蘭表示支持
日本戰機緊急升空 攔截中共轟-6和運-9偵察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