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走進自然

走近熊貓

中國西部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間,詩意棲居著四紀冰川恐龍滅絕前就早已出現的生靈——熊貓。作為那場浩劫唯一倖存的動物,其生存偉力和生命密碼,尤值現代人類去破譯與讀解。

熊貓,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食肉目,熊科,大熊貓屬,大熊貓種。

上世紀初,法國傳教士、博物學家大衛在四川西南雅安寶興蜂桶寨,意外發現了這毛色黑白相間、憨態可掬、雍容華貴的珍稀動物,將其公諸於世界,並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貓熊」,世人為之驚喜不已!

其實,早在上古先秦時期,古人就與熊貓為友為伴,稱其為「貔貅」。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 虎,以火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描述4500前黃帝部落與炎帝後裔中原激戰,黃帝馴訓熊貓等「兵獸」參戰,三戰而和,結成炎黃族團聯盟,以戰蚩尤。原來熊貓真的是「貓熊」,狂野威猛的肉食動物,與虎豹熊羆為伍。

據說,《詩經》、《山海經》、《爾雅》皆對熊貓有直接或間接的描述。不同時代的人們把熊貓稱為「食鐵獸」、「銀狗」、「貘」、「騶虞」、「白熊」、「花老虎」、「竹熊」等。至今臺灣依然稱熊貓為「貓熊」。常言的熊貓,一般指大熊貓。此外,還有小熊貓。小熊貓是熊貓的旁類,體格比大熊貓小一些,且毛色金、褐、黑雜色相間。傳說熊貓身邊總有彩龍相伴,被古人視為異獸神物。

熊貓從肉食動物轉變為食竹動物,性格從威猛狂野改變為溫馴祥和,從戰爭的厲器轉化為和平的象徵。上古人們派熊貓馳騁作戰,中古兩國交戰時,只要一方舉起畫有熊貓的旗幟,雙方士兵即刻停止廝殺,拱手言和。熊貓在千百年來,經歷了由「熊」到「貓」的過程。

讀谷運龍短文《關於熊貓》(《21世紀教育報導》),聽王樹椿先生講述熊貓故事,對熊貓的認知又加深了一層。

據熊貓研究者觀察,熊貓的糞便是一節節排放整齊的竹節;熊貓只消化竹節的綠皮和竹葉部分。竹纖維最利於消化、清除腸毒。竹葉和竹皮含有豐富的營養,且有健腦功效。地球上最大的動物恐龍滅絕了,《山海經》中描述的上古時期各種珍禽異獸也大多絕跡了。只有熊貓,由食葷而食素、食肉改食竹,因而未滅絕。竹膳也許是世上最美的食饗。這對人類調整食物鏈,不無啟示。

聰明的熊貓一旦病了,就會獨自下山來敲山裏人家的門,求助於人類,或者悄悄揀食山民院落裏的廢鋼爛鐵,自我療治,然後靜靜躺在山民門前,待病體康復,起身輕敲主人門窗,致謝告別,幾步一回頭,戀戀不捨地返歸自己的竹海家園。它多麼地通人性呵!

1000萬年前,熊貓生息繁衍區域,在北緯33度的四川若爾蓋、九寨溝和甘肅文縣,到北緯19度的泰國清邁、老撾普比亞山和越南巴泰勒米凱山口之間的廣闊地帶。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和熊貓食物鏈的改變,而今熊貓的生存領地主要在川陝甘境內的秦嶺、岷山、大相嶺、小相嶺和涼山6大山域,主要分佈四川西部的涼山、雅安、甘孜、阿壩、成都、綿陽等地。成都是距熊貓棲居地最近的特大城市。筆者孩提時知道熊貓,是因了家父去平武出差歸來的講述。他的當年同窗廖順華先生在平武縣文教局工作,那年正組織拍攝關於熊貓的科教電影片。

上世紀八十年代一首《熊貓咪咪》的流行歌曲風靡全國,讓川妹子程琳一夜成名,熊貓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那年,竹子開花了。竹子開花之日,就是竹子的生命終了之時。大面積的箭竹因開花而死亡。熊貓遭遇著空前的饑荒。熊貓寶寶急得睡不著覺:「咪咪躺在媽媽的懷裏數星星/星星呀星星多美麗/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善良的人們沒有忘記這靈獸神物的生存處境:「咪咪呀咪咪請你相信/我們沒有忘記你/高高的月兒天上掛/明天的早餐在我心裏」,「請讓我來關心你/就像關心我自己/請讓我來幫助你/就像幫助我們自己/——這世界會變得更美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靈獸患難與共,感人至深!

然而,人類既是熊貓的關懷、呵護和寵愛者,也是熊貓的戕害者。大量的熊貓被圈養,使其生命力褪化,或鬱病而死。一些莫名其妙的所謂「野生動物園」,實則是熊貓等動物的牢獄。我們應當儘快為保護大熊貓專門立法。除了個別城市供少年兒童科普教育觀覽的動物園和國家專門成立的大熊貓繁育基地可以飼養熊貓外,對其餘以贏利為目的任何旅遊點,都應禁止圈養熊貓。而且應當盡可能少把熊貓當國禮相贈,送什麼不可以,為啥要熊貓?「讓大熊貓回家!」 有識之士的急切呼籲,始漸成為和諧社會人們的共識。

給熊貓這神奇的動物以最大的自由吧。熊貓不願意人類活捉它、拘禁它。熊貓的家園是大自然。遼闊大自然才是它最能自由自在地生活的地方。據第三次熊貓種群普查結果,目前生活在世界上的野外大熊貓數量是僅有1590多隻。真是瀕臨滅絕,愈加珍稀!大熊貓是最好的中國名片,中國品牌。

雖然熊貓生長在中國,主要在四川,但它更屬於我們共同的是地球,屬於全人類,不完全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私有財產」,而是全世界共有的財富。保護大熊貓,就是保護我們地球人賴以生存發展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此文為讀者投稿〉@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