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灣要聞

關渡自然公園推漁撈文化特展體驗活動 

【大紀元6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美瑜台北十四日電)五十年前,淡水河流域約有二、三十種洄游性魚類。由於關渡峽隘口拓寬,海水向內侵入改變水文環境,水產數量減少,花蜆、台灣蜆等貝類無法適應,全部滅絕。為讓民眾認識關渡漁文化,關渡自然公園即日起至七月底推出「關渡漁撈文化特展」、講古及關渡漁撈體驗活動,歡迎報名。

「關渡漁撈文化特展」即日起在關渡自然公園內自然中心二樓特展區隆重登場。內容介紹關渡地區傳統漁撈法,及當時豐富的水產資源,現場還擺設了現在已難得一見的傳統漁具,如扒蛤仔用的刈齒仔、擋潮簍、捉蟳蟹用的蟳笘等。

關渡位於基隆河與淡水河交匯處,距離淡水河出海口約四公里外,因漲潮時海水湧入,成為半鹹淡水域,營養成分豐富,擁有多樣的水產資源,包括螺貝類、魚類、蟹類及蝦類等。

關渡平原上的居民除了從事農業,也有許多人以漁撈為生,捕撈的方式依水產的種類而不同,最後發展出關渡特有的漁撈文化。

關渡自然公園指出,關渡漁民所從事的漁撈活動,不論是扒蛤、放蟳笘、放棍仔、拋網等方式,都必須依照潮汐。

此外,扒蛤仔的方法也很特別。漁民會在漲、退潮時,搭舢舨船到淡水河口附近,將竹編的「擋潮簍」丟入水中,因流水推動擋潮簍而帶動舢舨橫向移動,這時再將柄長達四米的鐵耙(刈齒仔)放至河底,依舢舨的移動扒刮河床底沙,便可將躲在底沙中的文蛤、貝類刮起,並落於附在鐵耙上的網袋中。

「放棍仔」則是在河的兩岸各立一根木樁,用一粗繩相連,每隔一段距離便以細繩綁上食餌垂入河中,以食誘的方式捕捉螃蟹、土龍、赤鰭等。捕蟳、蟹用的蟳笘則是一種小型四角吊網,由十字交叉固定的竹片與細網組成,十字固定處下方有餌勾。

作業時在餌勾上勾魚內臟,並將四個角繫上重石,丟入水中,以腥味引誘螃蟹爬到網上,蟹腳便會被魚網纏住。

關渡自然公園表示,民國五十三年後關渡峽隘口拓寬,海水向內侵入,改變了原本的水文環境,部分水產數量減少,此外,上游工廠及家庭廢水的排放,讓原來生活在淡水水域的花蜆、台灣蜆等貝類無法適應,全部滅絕,過去可輕易捕獲的魚類,現在已不再出現。

為了讓民眾認識關渡、淡水河的漁撈文化,關渡自然公園自即日起至七月底舉辦「關渡漁撈文化特展」,除了以特展方式介紹關渡傳統漁撈產業,每月第三、四週日下午有「白倫斯講古」,述說老干豆人的故事,十月份也將舉辦三梯次關渡漁撈體驗活動,現已接受預約報名,詳情可洽關渡自然公園02-28587417轉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