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神傳醫學,這一點從經絡、穴位的體現最為明顯。現代醫學認為經絡穴位看不到,摸不著,但是確有臨床奇效。儘管現代醫學家(中醫師、西醫師)這麼解釋,那麼解釋,怎麼也解釋不清楚。為什麼呢?因為它本來就是「超科學」,它是另外空間的東西。經絡、穴位和經氣運行實質存在於微觀空間。經絡的發現,與古代修煉人有關。中國古代名醫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的序言中講:「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此言必不謬也。
所謂「內景隧道」就是經絡,那麼「返觀者」指的是修行得道者。他開天目能透視人體內部,看到經絡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經絡有十二條,跟我們身體結構上的每個臟或腑有關,也都根據臟腑的名字而有其名。這就是「十二經絡」,它們的名稱就是:「肝經、心經、脾經、肺經、腎經、心包經、膽經、小腸經、胃經、大腸經、膀胱經還有三焦經。」另外還有「奇經八脈」:「任脈、督脈、陰蹺脈、陽蹺脈、陽維脈、陰維脈、帶脈、衝脈。」
十二條經絡各有自己所屬的陰、陽,以臟為名的叫作「陰經」,以腑為名的叫作「陽經」。陰經有六條,在手足各有三,即足三陰、手三陰;陽經也有六條,在手足也各有三,即足三陽、手三陽。陽經又被分成太陽、陽明、少陽,陰經又被分成太陰、少陰、厥陰。
「手三陰經」從胸走到手,「手三陽經」是從手走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到腳,「足三陰經」從腳走到胸部,這種循經之氣在身上的運行方式,在針灸學的應用上有很重要的參考作用,例如手太陰肺經及手陽明大腸經的經絡循行如下圖。順著經的走向針刺,是補針的刺法;而逆著經的走向而針刺,就是瀉的刺法。
|
|
一陰經和一陽經互為表裡經,如肺經和大腸經互為表裡經;心經和小腸經互為表裡經;心包經和三焦經互為表裡經;脾經和胃經互為表裡經;腎經和膀胱經互為表裡經;肝經和膽經互為表裡經。而且經和經之間有橫向的「絡」,每一對互為表裡的經都有一個絡穴相連,在兩個經之間互相連絡著。因為有十二經,每個經又各有一絡,所以有十二絡。除了十二個絡之外,任、督兩脈也各有一絡,再加上一個「脾之大絡」,一共有十五絡,所以在中醫的學術上稱,「經有十二、絡有十五」。中醫理論又認為,在人體的經絡上有很多氣血輸注出入之處,就像一個個小孔一樣,它們就是穴位,「腧」讀作「輸」具有轉輸及疏導的意義,「穴」即「孔」的意思,因此腧穴即經絡上的連接站。
針灸治病的特點之一是辨經論治(指經絡)、辨穴施術(指穴位)。古人重視辨經論治,強調「寧失其穴,勿失其經」。重視針灸通經絡、舒氣血之功用。
舉個實例:
針灸治療關節炎
筆者曾經看到2004年12月22日大紀元的一篇報導,談到針灸是中國的古老的醫學,針灸治療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針灸所用的穴位圖是西醫解剖學無法驗證的。有研究說,針灸的作用可能與人體內的磁場有關。據BBC2004年12月21日報導,一項大型研究發現,中國針灸能夠減輕膝關節炎病人的疼痛,並且改善其活動能力。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總結指出,針灸能有效作為一般治療的互補手段。這項研究共有570名患有膝關節炎的志願者參與,他們分別接受真的針灸、假的針灸、以及一般藥物治療。假的針灸是指,不讓病人知道針到底有沒有實際插入其身體。在研究進行到第8周開始,接受針灸治療的病人之關節能力開始出現明顯好轉,而踏入第14周,他們的疼痛程度比起那些接受假針灸和藥物治療的人大副減少。整體來說,接受針灸治療的病人當中,40%的人疼痛減輕了,另有近40%的人之膝關節活動能力有所改善。美國國立替補藥物研究中心的史特勞斯博士指出,這是首次進行如此嚴謹、大規模和長時間的科學臨床實驗。
在這裡,我談談治療一位七十歲老太太的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例。這位老太太是我的舊鄰居。有一天在街上碰到,發現她柱著枴杖走路。我問她:「怎麼啦?」她說:「看了西醫!說是退化性關節炎,要開刀。我不願意開刀,可又痛得不行,只能拄著枴杖走路。」我要她試試針灸。第一次治療,我在她背部的膏肓俞、神堂、噫譆三個穴道點刺出血後,我要她起來走走試試。她站起來走幾步,感覺不痛,她覺得很奇怪,說:「咦,怎麼不痛啦?」又再走一圈試試!好得很!共針了兩次,就完全能正常走路。
理論: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不通的原因可能是「氣滯」,也可能是「血瘀」。如果不通的地方是在經絡循行所經的路線,則可處理該條經絡以治療疼痛。例如關節疼痛是採用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穴道治療。因為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所以治膝關節疼痛用足太陽膀胱經穴道可達到療效,是因其經絡循行經過『膕中』(膝關節後面)。故全身的部位,包括頭、項、背、腰、尻、膕、腨、腳之疼痛,皆可用足太陽膀胱經的穴道治療以取得良好的療效。
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膏肓俞、神堂、噫譆各在第四、五、六胸椎下外方,第四五、五六、六七肋骨之間,當第四、五、六椎下兩旁各三寸處。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圖 |
膏肓俞、神堂、噫譆穴位圖 |
【操作方法】用三稜針直接在膏肓俞、神堂、噫譆三個穴位淺刺擠出幾滴血即可。
【正見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