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日訊】(BBC特約記者 楊孟瑜台北報導)二十年前的五月,幾名隨國民黨政府來台的老兵,在台北,走上了街頭,衣服上寫著大大的「想家」,已顯蒼老的手向過往行人發著傳單,要求這個社會支持他們對政府的訴求:返鄉探親的權利。
他們,是一九四九年那場大變動中,隨蔣介石政權遷台的兩百萬人潮裡,渺小如滄海中粟米的幾位。但,他們在一九八七年,走上街頭的那番舉動,卻大大影響了這兩百萬人與他們在兩岸的親人們。
就在那一年底,蔣經國宣佈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隔絕了近四十年的海峽兩岸,開始重啟往來。
那一年,也是台灣威權體制逐漸崩解的一年,解除戒嚴,就在同年七月發生。蔣經國宣佈解嚴之時,也宣佈自次年起開放報禁、黨禁。
沒有人能明確知道,晚年的蔣經國因何做出這一連串「解禁」的決策,而在開放探親這一項,他或許也有著錯綜複雜的心情和政治考慮,不過應該不能否認,那群老兵們的「想家」,絕對有其不容忽視的力量。
今年是台灣開放大陸探親二十周年,那因為「想家」而沖破禁忌的老兵,和當年幫助他們的人士、聲援他們的團體,日前重新聚首,並舉辦返鄉故事徵文和照片展,追憶著這趟旅程。
白發蒼蒼的老兵們齊聚,高舉著寫有當年字句的牌子「捉我來當兵,送我回家去」、「白發娘望兒歸,紅妝守空幃」等,合唱著思鄉的歌曲「母親你在何方」。
引發震撼
當年,這群組成「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的成員,是選在母親節,以「遙祝母親」的名義,來向社會發出他們想回家探親的訴求。
除了在台北孫逸仙紀念館的集會、發傳單,此後也到老兵們經常出入看病的榮民總醫院門前、政府安置老兵的「榮民之家」等,派發傳單,爭取認同。
過程中,有人同情他們、聲援他們,但也有人辱罵他們,還曾有警察來制止他們,有公家單位人士向他們揮拳。
那個時期的台灣,雖然政治上、社會上沖撞體制的抗議行動漸起雲湧,但向來被視為國民黨政府「忠貞份子」的老兵們也出現了街頭抗爭,尤其引發震撼。
而今回顧,當年率先發起這「返鄉運動」的老兵何文德說,那時也不知自己哪來的勇氣,就只是知道,自己想回家,「你們(指當政者)有什麼權力讓我不能回去?」
何文德家鄉在湖北房縣,離家從軍時才十七歲,此後一路顛沛,到了台灣。離鄉數十年後,讓他看到回家的「契機」,是台灣立法院開始有「黨外人士」選進去當立法委員了,他認為國會不再全由國民黨把持,應該可以容許不一樣的聲音,於是向這些立委表達訴求,也獲得一些自由派學者、黨外雜誌人士的協助與奔走。
這次的聚會上,七十七歲的何文德,特別穿著二十年前的「戰袍」(寫有想家字句的白上衣)來相聚。在台上,在人群中,他腰桿挺得直直的,一如當年「不怕打架」的毅力。下了台,邀他談談這想家的故事,老人家未語先哽咽,「讓我忍耐一下」,他說。歇了會兒,他開口回答問題時,仍然有難掩的鼻酸。
姜思章,是老兵返鄉運動的另一位主要人物,當年寫出了「想回家,怎麼辦?」等動人文宣。這位十三歲半就在舟山被抓走當兵的「非自願」老兵,而今是這群老兵中少數頭髮沒有全白者,精神矍鑠的道出這場返鄉運動能在「短期」內就成功的原因。
姜思章說,老兵返鄉運動可說是當時台灣整個「自由返鄉運動」的一環,而「自由返鄉運動」 包含了四個層面:大陸來台的能回大陸探親,滯留大陸的台籍老兵能返台探親,被執政當局列為海外「黑名單」的政治異議份子能夠回台,以及,山地原住民能回到原部落。
姜思章並說,再大的權力也不能阻擋想家的親情、回家的人性,如此正當性,加上當時社會的同理心,不分黨派、不分省籍來支持,因而終能促成返鄉探親的開放。
轉眼間,「想家」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如今絡繹兩岸之間的,從早年的探親、假探親之名的旅遊,到堂而皇之的旅遊、出差、經商、求學等等。
時光變遷
如今從台灣去大陸探親的,也不再只是「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們,而是有台商的妻小、台生的家人等,去探望在彼岸工作,乃至定居的親人們。
往後的「探親故事」,應該不會像過去集中在外省族群的悲歡離合,而應該是台灣各族群的集體書寫吧。
後記:這次返鄉運動的老兵重聚活動,是由「外省台灣人協會」主辦,同時自五月起巡迴台灣各地推出「返鄉運動20周年紀念特展」,展出征選而來的返鄉照片和故事,並將在今年底集結成冊出版。(//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