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台灣研發全球首創人性化乳癌術後復健機器人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3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三十一日電)國科會今天發布「前瞻優質生活環境科技系列成果」,其中由台灣大學團隊所推動「機器人輔助之人性化術後照護環境」,就全球醫療領域而言,深具原創性。台大資工系教授傅立成指出,下半年規劃臨床試用,優先在台大使用。

國科會副主委吳政忠指出,國科會推動的「前瞻優質生活環境科技系列成果」,跨科技與健康、精神、人文、藝術等領域,進行整合與再生,計有超(人類)感知、e化醫療保健、智慧生活空間科技、能源與環境等四大重點領域規劃計畫,計畫案共計21個,經費總計超過新台幣3億元。

台灣大學團隊所推動的「機器人輔助之人性化術後照護環境」為其中一計畫案。報告人傅立成表示,台大擁有研發與使用的機構及人力資源,考量目前乳癌術後復健需要人性化與持續性的環境及條件,故執行此案。

影片顯示,該機器人可讓患者於術後坐在椅座上,將手穿入設有環的設備中,練習手臂運動(因乳癌患者術後肌肉運動能力會受損)﹔特別的是該機器有情緒感測能力,可提供人性化復健協助。

團隊成員、台大資工系副教授許永真說,透過感測溫度、血氧濃度、胸部心跳及呼吸檢測等資料,建制出標準模式,以顯示復健者「喜怒哀懼」情緒﹔若對方感到疼痛,復健椅前方螢幕會以氣候景色晴雨等畫面顯現,並調整復健次數與角度等,感測精準度已達80%到90%,相當高。

傅立成說,此機器目前僅研發出一台,不含人力就已近新台幣100萬元,但預計開發成熟可量產後,注入廠商資金與精緻化發展,品質將更好、成本也降低﹔初次臨床實驗會在台大執行,屆時會有廠商詢問投資。

台大整形外科醫師戴浩志指出,使用此機器人仍要照醫師指示進行,即使量產將先設於醫院使用,但人力有限,無法有醫護人員在旁陪伴;初期復健每天要做半到一小時,嚴重時需要早、中、晚都復健。台大護理系教授陳佳慧說,復健必須持續,不是做半年或一年就可以不做。

至於國際間是否已有使用機器人作為復健主要模式?患者接受度如何?戴浩志說,台灣目前所開發的這套復健機器人深具原創性,國外多是中風患者使用復健儀器,機器人沒聽聞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