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歷的1995年東京大地震
1995年1月17日東京時間淩晨5時46分,日本關西大阪、神戶地區發生裏氏7.2級的直下型強烈地震。“直下型”地震是日本的特有說法,專指震源在大都市下方的地震。阪神地區的千百萬人受到影響,京都、奈良的一些寺廟裏的國寶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由於震中就在神戶市的淡路島,震源就在地下20公里處,所以,擁有近200萬人口的神戶市,在經過20秒鐘的持續震動後,頃刻之間遭受滅頂之災:昔日為日本人稱道的日本最美麗的海濱城市,如今無數幢房屋倒塌,火災四起,死亡人數達5300多人,還有許多人受傷。
自發救人在神戶的中國留學人員有1000人左右,其中上海籍約占1/5。現已查明,有22名留學生及家屬遇難(其中3名來自上海),在神戶學院大學留學的張晨,正巧與兩位遇難的留學生接觸過。
張一家3口住在一幢5層高的樓房裏,由於地震時樓房呈現東西橫向搖晃,因而長形樓房沒有倒塌。他與陪讀的妻子及6歲的兒子被震醒後,因房門變形打不開了,他們只好躲在屋角,後來是鄰居幫助砸開房門,再逃到街上去的。早晨8時多,有1名中國女留學生逃到臨時避難所,報告說她所住的2層住房把1樓給壓扁了,她睡在2樓而僥倖生還,但是她知道1樓還住著3個日本人,1個中國人,肯定是被“活埋”了。張晨立即與在場的另外5名中國留學生向500米開外的現場趕去,1個韓國留學生也聞訊加入了他們的隊伍。
當時,根本沒有任何工具,他們只好用手向下挖掘,直挖得個個手上鮮血淋漓,但大家毫無怨言,救人要緊!他們好不容易先挖到了2樓的地板,知道再往下挖,就是1樓了,於是個個爭先恐後。這樣挖了3小時左右,忽然在廢墟裏看到有一條人腿,一摸上去,還是熱的,此人還活著!大家渾身頓生百倍力氣,迅速再挖出此人的下半身。為了爭取時間,他們索性抱起此人的雙腿,將他的上半身從瓦礫中“拔”了出來,趕緊急送附近醫院搶救。但此人終於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經查實確認,此人名叫李一兵,南京人,32歲。據說,他在中國的妻子不久前剛剛分娩。
張晨認識的另一名遇難者是禹晶,來自天津。張與她同在神戶學院大學的法學研究科留學,張在二年張,她是一年級,專攻國際政治關係學,平時他倆經常見面的。誰知,他的這位同科的同學,竟成了冤死鬼。
張說,此次大地震中有22名中國留學人員及其家屬遇難,沒料到他一個人竟看到其中的兩名遇難者的慘狀,大自然的破壞力實在令他不寒而慄!路不拾遺李營是神戶學院大學法律系二年級留學生。去年3月,因為他妻子從上海到神戶陪讀,考慮到住房條件要好一些,所以就新搬入一幢幾年前蓋的鋼筋水泥公寓。
結果地震將他原來單身住的舊屋夷為平地,而他新搬入的公寓安然無恙。他說,這完全是妻子給他帶來了好運。
由於臨時避難所裏擠滿人,他和妻子以及其他許多青壯年只好在露天熬夜。為了給大夥取暖,抵禦冬夜的寒冷,李營就到廢墟裏去找幾根殘木來烤火,馬上有路過的日本人走上前來管“閒事”,不許他動廢墟裏的任何東西。經李營的解釋,那個日本人才表示理解,但還是告誡道:“找幾根木頭為大家烤火取暖還是可以的,但不准再拿其他任何東西,否則是要犯盜竊罪的!”身為法律系留學生的李營深有感慨,他說:日本的發達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國民的整體素質也是很高的。地震後,商店裏的貨物,居民的財產包括一些金銀首飾,可以說遍地皆是,但沒有看到一個人去拾取。
李營連續兩三天幾乎沒有什麼東西吃,他在1月19日晚上6時,意外打通了大學裏的英文教授青池仁史家的電話,當青池教授聽說李營一直餓著肚子,就叫李營等中國留學生不要離開原地,他一定會在第二天上午10時前趕到。果然,深夜1時,青池教授就由他14歲的女兒幫忙,把他在家所能找到的所有食品及從路上一家商店買到的食品,從20公里外連夜趕送來。他還帶來一瓶中國名酒,讓留學生喝下暖暖身子。在場的10多位中國留學生感動地流下了眼淚,這使他們仿佛看到了當年魯迅先生的日本恩師藤野先生的形象。
國民素質在經歷過阪神大地震後,所有驚魂未定的中國留學生都是百感交集。其中有一方面的感受最為突出,那就是對日本國民素質留下的深刻印象。
由於日本人一貫防範著關東的地震威脅,而對關西包括阪神地區缺乏警覺,在神戶市只有2.5%的居民投入地震保險。所以,在此次大地震中被毀的房產與財物,幾乎無人能得到賠償。一個人的畢生甚至幾代人的私有財產,頃刻之間化為烏有。許多人是在睡夢中驚醒,穿著單衣死裏逃生的,富翁瞬息變成了赤貧,地震發生後,沒有任何人在維持秩序,然而,對俯拾皆是的財物,日本人根本不去動它一動,全都是“視而不見”的。至於搶劫更是聞所未聞。神戶市政當局從未派過一個員警上街去管秩序,所有員警及自衛隊員都全力以赴、日以繼夜地投入挖掘、搶救埋在廢墟中的傷亡者。
臨時避難所往往是學校及政府辦公樓,成百上千的災民擠在一起過集體生活。
領取救濟食品或購買東西的隊伍,有時長達數十米,也沒有一個人插隊。在避難所裏,婦女主動承擔起眾人的“主廚”角色。老年、殘疾等行動不便的人,受到素不相識的人的幫助更是習以為常。一個中年日本人看到有個中國留學生的孩子沒有食品,立即設法搞來牛奶、餅乾,朝孩子手裏一塞就走了。為方便人們尋找親友或與外界聯絡,所有未損壞的電話都放到街頭公用,無論打國內外,一律免費。大災臨頭的日本人從來不為自己佔便宜而爭先恐後,而依然是互相謙讓,團結友愛。素不相識的災民會自動組合成一個生活集體,選出負責人,大家輪流做事。在如此巨大的打擊面前,日本國民表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鎮定……目睹這一切,留學生無不深受觸動。他們認為,這種素質是長期形成的。在日本,自行車是在人行道上行駛的,騎車者生怕撞行人,就騎得很慢;一旦碰著一點,行人連忙致歉,說是自己擋道了。像這樣的國民,一旦遭受到震驚世界的天災,就會自覺遵守公德,共同抵抗飛來橫禍,恢復自信心。
大地震使人們重新認識到大自然的力量,調整了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大地震更使人們重新認識到人世間的愛心,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文章來源:【看中國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