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3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孟慶慈、吳正庭/綜合報導〕成功大學環工系教授林財富,公佈近三年對「飲用水水源及水質中產毒藻種及藻類毒素研究」報告;研究報告指出,國內水庫表水藍綠細菌數目常達世界衛生組織二級警戒,金門太湖水庫則為更不理想的三級。
林財富係受環保署委託,就飲用水水源及水質中產毒藻種及藻類毒素做研究,調查翡翠、新山、蘭潭、仁義潭、曾文、澄清湖、牡丹、金門太湖、蓮湖、金沙等十座水庫及九處淨水廠。
金門太湖水庫已達三級警戒
林財富指出,台灣地區四成以上的水庫,一年有半年處於優養化狀態,且國內水庫表水藍綠細菌數目,常達世界衛生組織對於飲用水中藍綠細菌管理二級警戒,每一毫升水含藍綠細菌數目大於一萬個細胞標準,金門太湖水庫更大於十萬個細胞,為三級警戒。
林財富表示,台灣過去對自來水系統藻毒的研究較少,此次研究全台十座水庫均測出有毒藍綠細菌|微囊藻毒素的存在,經過淨水處理的自來水也檢測出低濃度,但在安全範圍內。
林財富表示,台灣水庫二至5月藻類快速孳生聚集、敗壞,水庫取水要盡可能變更取水口,避開藻類集中區,以減少自來水廠藻類數量,同時也要加強監控;國外最新的作法是以超音波或曝氣法控制藻類生長。
藻毒導致腸、胃、肝慢性疾病
林財富說,藻類毒素會造成許多如腸胃及肝等相關的慢性疾病,一九七九年澳洲Queensland Palm Isiand水庫中大量藻類孳生、聚集、腐敗等,水庫以硫酸銅處理,不料大量藻類死亡,反而釋出更多有毒物質,該時段兒童生病數大增,狀況包括肝腫大、嘔吐、頭痛等。
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鄭修宗表示,石門水庫以後建的水庫,水庫都採分層取水設計;優養化的水庫一定有藻類繁殖,問題很難克服,目前能做的就是監控,分層取水。
金門縣自來水廠廠長翁自保則表示,金門飲用水絕對安全無虞,且目前正在辦理監測藍綠細菌的器材採購作業。
翁自保說,金門的水經過慢氯、浮除等過程,污染的去除率達九十五%,飲用水絕對是安全無虞的,水廠並於太湖水庫所在金湖鎮設有八座過濾加水站,供民眾投幣取用。
水利署:台灣藻毒,遠低世衛標準值
〔記者曾慧雯、周富美/綜合報導〕經濟部水利署表示,國內水庫經檢測含微囊藻毒素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 )標準值,水質安全無虞,且可藉由淨水處理技術去除水中的微囊藻毒,經處理後的自來水並未檢出微囊藻毒。
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表示,不管水源來自水庫或河川,在流放至一般家庭使用前,都必須經過自來水廠混凝、沈澱、過濾、消毒等程序,水庫管理單位及自來水公司也在水箱飼養同水質的魚類,每日查看記錄、觀察。
吳約西說,水源中含藻毒並非台灣水庫特有的現象,加拿大在一九九○年檢測自來水時,就發現每公升含有零點五五微克藻毒;美國在一九九六年8月至1998年1月的湖泊調查中也發現,八十%的樣本驗出有藻毒,其中四點三%更驗出超過WHO的安全限值。
供水前已除毒 可安心飲用
水利署指出,若發現藻毒濃度接近WHO安全限值時,將通知自來水公司等進行必要處理,例如改用其他水源等;吳約西說明指出,加液氯消毒將有四十%到五十%的藻毒去除效果,若使用活性碳、臭氧消毒或逆滲透過濾等淨水程序時,可進一步提升藻毒的去除效果。
環保署表示,目前我國水庫測得數值,低於世界衛生組織之建議值每公升一微克(ppb ),但每年二到5月枯水期,水庫常有藻類衍生過多的「藻華」情況發生。因此今年委請成大,於年底前完成水質中的微囊藻毒素標準值,作為日後立法管制參考依據。
(//www.dajiyuan.com)